漫话徛石说乡愁
文图/陈生明
谈论徛石的话题,这对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而对现在的一代年轻人而言,却好像天方夜谭。
何为徛石?简而言之,就是摆放在较浅的河水中,用以为人们过河足踏的石头。《说文》云:“徛,举足有度也。”《尔雅》称:“徛,步桥也。”《广韵》则称:“徛,立也。”说来说去,徛石,实指人们为避免湿足涉水之劳,故而在溪流缓冲地段专门摆放的供人渡河的脚踏石。在乡下,人们对徛石又有搭石、略石之称。
就拿故里皇都来说,从村东首东湄园至皇帽沟与后掌村汇集的小溪流常年流淌。因地势东高西低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了皇都河东来西去的奇特景象。而村西头过三眼阁经冶场下地劳作或外出办事,都因小河阻隔带来诸多不便。每至汛期,洪水暴涨,山洪过后,原来摆放在河水中的徛石为洪水一扫而空。因没有桥梁,人们欲过河,只能是脱鞋挽裤,脚踩硌脚的河卵石涉水过河。这情景怎不令妇孺望而生畏?
在春秋季,河水较凉,为方便行旅,善良的乡人总会不约而同的从河岸两旁,找寻一些较为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距在河流中横向离离拉拉地摆放一溜或曲或直依水就势的石头,以此方便行人。
关于徛石(搭石或称略石),在乡下还有一套不成条文的规矩与礼数。如《过河谣》中称:“先老幼后少壮,对面相逢要礼让。扶老携幼事虽小,团结互助莫相忘。”的说法。“紧过徛石慢过桥”的俗话讲求的是乡里美俗良风。“紧过徛石”意思是指过河的人多,为方便他人,要一快二稳三踏准。不要磨叽胆怯,犹豫不决,碍人通行,不拥不挤,安安稳稳,讲求的是礼貌和谐。
遥想当年,过徛石时像军技展演的铿锵音乐与小河流水哗啦啦的悦耳之声,形成一幕别样的交响曲,但只见丽水荡波,人影绰绰,给人们带来画境一般愉悦与享受,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乡愁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