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逛新城
作者:渝陇之子
家乡的几江城变化很大,欣欣向荣,新的让我这个故乡人都感觉很陌生。
几江城是江津的县城,我在县城土生土长成人。县城就在雄浑的鼎山脚下,顾名思义,“鼎山”像宝鼎一样的山体耸立在巴渝大地上。长江从五举沱向北蜿蜒,拐弯向东,然后向南,在大沙坝再次折返朝东奔流,像一支巨椽大笔似的潇洒挥毫泼墨,沿鼎山半岛一挥而过,描绘出一个漂亮的“几字”形图案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直奔东海而去,所以故乡人都很赞许的把这座城市称为“几江城”。

也许是特定的地理条件包含了文化元素的使然吧,老家很出文人。据传五举沱就是因为明清时期哪儿接连出了五个举人,所以把长江绕城“几”字起始部的拐弯处取名为“五举沱”。“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钟云舫也出自几江城。江津的人杰地灵还出了聂荣臻元帅,聂元帅满怀对故乡的眷恋挥笔写下了:“江津是个好地方”的内心赞许。我的童年就在这里像童话般的意境中浑然不觉中过去。青少年像在混沌不清的世界中度过,因为那时正经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我对这里的每一条街,每一栋楼房,及至巷道和操场、商店都非常熟悉,我无数次的在街道上与童伴们追逐嬉戏,有意无意中在街上闲逛,过年过节观赏着踩高跷,划花船和舞狮、玩龙灯等民间表演,家乡城市的大街小巷早已像地图那样刻印在了脑海里。尽管当时的城市规模只有大约1.5公里的区域,人口不过五、六万,但我感觉房屋好多好多哇,街道又宽又大,商店林立,人口众多。江北有火车冒着白烟奔驰,江里有轮船鸣呜着破浪航行,交通便利发达。幼小的心里感觉好庆幸啊,我的家乡城市繁荣又现代。

70年代初,刚到应该举行成年仪式的年龄,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走出了这座家乡的城市。随着天南海北的转战工作,学习和出差,眼见沿海城市改革开放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的眼界和观念也在大环境中变化。
对家乡城市的感触也在发生着从来没有过的那种期盼的变化。

在不多的探亲回转中,首先感觉的是交通太不方便。从江北面的德感火车站下车,有将近三公里步行路程,土路、乱石路、河沙路构成了三节不同品质的路。晴天满天灰,是十足的扬灰路,雨天满身泥,是够格的“水泥路”。走在路上,冬天寒风凛冽的吹打在脸上,夏天热得汗流夹背,手上提着包,背上驮上行李,再带上小孩,那段路啊,真像从走长征路那样艰难。到了码头还得等船,过浮桥,拥挤着跨过船舷上船。走在窄小摇晃的跳板上,东西不小心掉到江里也是常有的事。这些都算不得艰难,要是冬日里大雾锁江龙,封船停渡,你只得望江兴叹,隔江观城回不了家。要是遇见夏季龙王发脾气涨大水,水流湍急,航运封渡,你也只好耐着性子等龙王发够了威风,水位乖巧回落下去才能乘船回家。如果十几天不开渡,假期快到了,只好打道原路返回单位,下次再探亲吧。当时想,要是能在江面上架座桥该有多好啊,不用等船,不用受江水横流和雾障阻拦的限制。
乘车就可以直接回家,那该多方便啊!

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期探家回到家乡的城市,虽然有些变化,但城市的规模依旧、街道的狭窄,道路坑洼不平,房屋的破旧等方面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工资低,商业不发达,生活水平低下还是显而易见的。步行东西横穿城市也就是十分钟就能丈量完,南北跨越城市五分钟足矣。我才感觉原来相对论是这样的奇妙和正确。长大了,眼光也和小时候完全不同了,那时候的眼中的家乡几江城可谓是座大城市啊,现在怎么成了这样小的城市了呢?当年感觉宽阔的街道现在走起来拥挤狭小。当年繁荣的商铺显得势孤力单的冷清。我在想,改革开放的步子什么时候才能加快步伐追赶上沿海城市呢?

心情的存放在不断的积蓄,眼光的期盼在不断的扫描。终于,听到了经济建设追赶发达城市急切豪迈的步子。重庆直辖十年来,家乡年年都有很大的新变化。90年代末,第一座长江大桥飞架南北,江水的阻隔变成了通途。津马(江津到成渝高速公路的走马入口)二级公路全线贯通,无论从成都还是从重庆方向回家,都能乘车直接到达家门口。大桥通车后的探亲回家第一次享受到方便的高兴劲甭提啦,直让我心情不易平静,立即提笔写下了赞美家乡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建设家园的诗:“绿野山踪乡土游/新貌巨变展姿容/绝壁凿成玉带路/花锦簇拥耸高楼/一江秋水向东去/一腔豪情胸中留/家乡儿女多奇志/雄才大略当代殊/”。那时候聂荣臻纪念馆,滨江路都已修好,家乡人民都自豪的称滨江路为“长江第一路”,虽说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家乡人民的满意程度和自豪感是有很高质量的。以后每次回家的感观刺激和兴趣就越来越大了,这是由于家乡的经济建设的步子越迈越大,越来越快,变化之快让你觉得猝不及防。新事物、新景观、新变化之多让你的眼睛应接不暇。

先是城西区的高楼大厦、住宅小区、商业用房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而后东部新城五星级的宾馆、高档生态住宅小区、商圈中心、医院、学校像神话般的矗立在几江之滨。城市的规模扩大到了六、七平方公里,黝黑平顺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的在你眼前伸展开去。幸福大道、景观大道、江洲大道、鼎山大道、武城路等高档级的商业街道店铺云集,夜晚的霓虹灯让城市更显得五彩缤纷,精彩纷呈。成林的树木遍种在街道两旁,花园和公园如星罗棋布般的分部在街区和广场之间,特显出森林重庆的韵味。特别是去年底随着第二座跨江大桥的竣工,重庆外环高速和渝泸高速公路江津至白沙段的开通,让几江城融入了重庆主城,紧接着第三座跨江迎宾大桥又相继开工,今后迎宾大桥竣工后可以同时通过汽车和轻轨火车,这样可以让家乡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物流更加通畅,这样的前景着实让几江城的招商引资和房地产业火爆了起来,地价和房价比去年上半年上涨了许多。我真为家乡城乡统筹建设的变化感到欣慰和高兴。

家乡城市的新变化让我感到既新鲜,又陌生。新鲜的让我回去后就爱去逛大街、逛新城,想去找到新的发现,有新的感受,就像异乡外来的观光客那样好奇,边逛街,心中情不自禁的哼唱起“逛新城”的歌曲,但感觉上和逛拉萨城是不一样的,心情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和台阶,那时候六十年代拉萨城的变化又怎么能与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家乡新城市的变化可比呢?可又有些陌生,因为那些新建的街道走向自己并不清楚,以前旧建筑的标志物已经不存在了,乘车、走路都很容易坐错了车,走错了路,这一错不要紧,那就要多绕很多的路,费很多的时间了。所以须得向旁人谦虚请教问路,再不能以老故乡人“乡居自傲”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了,因为即使每年回家一次,家乡城市的变化之快,足以让我得重新熟悉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呢。走着,走着,仿佛自己已经和家乡的新城市融为了一体。每一条街道的延伸,就好像是延伸了我的神经,每一条公路的开通,就好像是身体新的脉管在增长,每一块绿地的扩大,就像是我胸中呼吸的肺脏在扩张。据政府的规划导向,不久的将来,家乡的城市按照“一江两岸”的建设蓝图,还要在长江上架第四、第五座大桥,把几江城和德感镇、双福镇连成一片,到时将会把城市发展成为有着70多万人口,近八十平方公里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同时几江城还是将要修建的渝泸高速铁路的必经之路,与周边城市的交通将更加便捷。

家乡的城市在我的记忆中是一座熟悉的,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老城市,可在我眼前,分明又是一座崭新的新兴城市耸立在我面前。而且还会变,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新鲜,越来越富足,越来越有魅力。我欣赏和欢愉这样的新变化,这样可以使我每次回家,都会喜欢上逛大街,逛新城,让我的心随着家乡城市的新变化返老还童,越变越年轻。
写于2017.8.23.于重庆。2021.8.12.修改于兰州

【作者简介】
朱云才,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青海医学院医疗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院管理系、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EMBA 。历任卫生员、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内科主任、医务处主任、院长等职务,授大校军衔。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文学写作,在国内多家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和出版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有《随吟集》《行云留彩》《盛世飞歌》《走马行吟》等诗歌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