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骆久红 教书育人 舞文摄影 泥土里生活 云端上读诗

傍晚,潮湿闷热,风似乎罢工了,树静默地矗立着,公园的健身器材处,我正汗流浃背,与炎热对抗。悦耳的铃声划破了沉闷,是一个无名无姓的陌生号码。迟疑接起,一个怯怯的女声传来,“老师,您明晚是否可以给我们上一次培训课?有人向我们推荐了您。”我已退隐江湖多年,江湖上居然还有我的传说。那一刻,有点窃喜,波澜不惊的心里泛起了涟漪。时间向前流逝,回忆却向后延伸,那些年,培训路上所遇种种,浮现眼前。
广州培训之所得
2012年,只身一人奔赴广州,参加为期三天的全国核心能力礼仪指导师培训班。紧张高效的学习过程自不必说,结果是获得了礼仪指导师的通行证,从此名正言顺地走在传播文明礼仪的大道上。人能在同一条道上相遇,大概源于有共同的志趣,所谓志同道合。在风情万种的广州,邂逅了一个丰富有趣的灵魂,十年过去,没有生死两茫茫,但却有不思量自难忘。
爱武,并非五大三粗的男子,相反却是一个冰清玉洁、柔情似水的女子。爱武,一听这名字, 可以初步判断其出生年代------那个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岁月。
犹记得初遇那个黄昏,在广州一个偏僻的军区宾馆绿园宾馆的大厅,我正在办理入住手续,只见一个身材高挑、穿着连衣裙的女子,顾盼生辉,翩若惊鸿,款款走来。都说女人容易嫉妒女人,那一刻我除了欣赏就是暗自赞叹,仙女下凡,人间尤物。没想到,负责接待的主办方万老师介绍说,“这是你们山东的刘老师,你俩住一个房间。”
三天的朝夕相处,我们无话不谈,真恨时光过得太快,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我们谈论工作,如何上好礼仪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设计教学环节?交流彼此的课堂实践经验。我们谈论家庭,如何和孩子相处?怎么样做一个受孩子爱戴尊敬的母亲?怎样营造家庭温馨的氛围?
我们谈论女性,如何修炼自身仪态,提升自身素质,做一个优雅品味的女子。
我们谈论服装,如何搭配使自己穿着更加合体有品位。如何在职场上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谈及首饰,我说不喜欢金银,偏爱水晶,超级喜欢紫色。爱武当时说,有机会送你一个。我笑了笑,没当真。
学习培训之余的时间,我们几乎都在交流,有时谈论到半夜,甚至不想休息睡觉。那种心意相通、心领神会、酣畅淋漓,令人无限向往又深深迷恋。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难寻。
萍水相逢的日子转瞬即逝,我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城市,循着固有的轨道,开始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偶尔网上交流几句,不打扰,只关注,彼此感到温暖就好。
不久后的某天,快递送来了一个包裹,揭开一层又一层的包装,终于看见了一个漂亮的首饰盒,打开一看,心动不已,是我喜欢的手链,是我最最爱的紫色。
还有一份简短的信,爱武的钢笔字,娟秀清丽,字如其人。
“记得你说有一串紫晶项链,送你一串紫晶手链,配成一套吧。记得你说儿子想要一串长手链,送他一串香木的,不知喜欢不?感谢你带给我的一切,愿我们永远美丽,梦想成真!”
两个记得, 感动的我几乎热泪盈眶。一个真正在乎你的人,你漫不经心地诉求,她郑重其事地成全。爱武,你其实并不知道,你给与我的远远多于我带给你的。
你让我懂得:一个女子可以生得不漂亮,但可以活得漂亮。
你让我明白:一个女子只要从内心里执着地追求美丽,她必然可以美丽。
你让我体会:一个优雅的女子,不仅仅是外表的从容,更是发自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和宽容。
你让我坚信:有缘千里来相会。感谢礼仪培训班,让我遇见了你,如此美丽,可遇不可求。
农村讲座之所悟
知礼学礼行礼是践行礼仪三步曲,学成归来,被市妇联聘请为“女性大讲堂”讲师,为女性素质提升工程献力献策。连续几年,奔波在城市乡村,出入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等各种讲堂,当然,深入农村为广大农村妇女做培训讲座是首要任务。如期顺利进行的讲座记忆模糊,反倒是稍有差池的记忆深刻。
那天去之前,右眼皮不停地跳,我虽不迷信,但也有点忐忑不安,隐隐担心出差错,预感很快得到验证。牛庄镇的接待人员把我引到讲课地点,几经调试,投影仪毫无动静,精心准备的课件无法展示,讲桌上也没有麦克风,介绍人简单的一句话,把我推上了讲台。那一刻,心里颇有点不快,虽然不是大腕名师,好歹也是正儿八经有妇联聘请证书的讲师,想想我也曾经接待过来我校授课的老师,小心翼翼,诚惶诚恐,深怕哪个细节不到位,让别人感到受冷待,和我当下的“礼遇”简直无法相比。转而又一想,我是来干什么的?如果大家都知礼达礼,礼仪培训也没啥必要。赶紧收拾起失落的心,一切从简开始。
打眼去看听课的人员。本以为都是妇女,没想到其中还有七八个大老爷们。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上,布满着一道道皱纹,预想到听课的人年龄偏大,但没想到大部分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他们正用好奇的、淳朴的眼光看着我。事先预设的暖场啊,开场白啊,都是学院风的,与此时此景根本不搭,决定弃用。在脑海里迅速构建一个框架,入乡随俗地开讲。
授课过程令人满意 ,兴许是这样的内容这样的课堂,他们也是第一次经历,目光中有期待,有喜悦,也有我看不懂的情绪。临结束时,我照例对大家说了祝福的话,令我意外地是,居然有人大声回应,“祝老师幸福!”始于不悦,终于幸福。
午饭后,在镇政府办公室的沙发上稍微眯瞪了一会,被带到另外一个叫曹家村的大队部院,继续下午的讲座。 不到三十平米的房间,来了大概50多个妇女。先忙着填表,领上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袋子,很是杂乱一阵,我在一旁耐心地等待,同时观察她们,其中,一个妇女抱着大概才两岁的孩子。礼仪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这大概是年龄最小的听课学员吧。
屋里特别冷,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等任何取暖的东西,我把围巾紧紧围好,以抵御一些寒冷。令我始料不及的是,接待方疏忽了,没有给我准备水,上午没有麦克,我就有点声嘶力竭了,下午还没有水,在“冷遇”中,冷静地完成了一个半小时的课程。 中间没有人退席,小朋友也没有吵闹,偶然有人的手机响起,还被他人训斥着。对我抛出的问题,她们也有热烈的讨论,结束后,有个妇女还指责负责人,不给我准备水,这都让我感动不已。
没有穿羽绒服是个失策,冻得浑身冰凉,嗓子痛的冒火,负责接待的小姑娘告诉我,这样好的秩序在她们以前开会时都不曾有过。又见她们兴致勃勃地,用我可以听到的声音小声议论,“今天讲的好,有收获。”瞬间,一道暖流涌上,身体不再觉得冰冷。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传道 ,既帮助别人又完善自己。
“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无论是接受培训还是培训他人,我一直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