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与写文
张宝余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缪荣株先生曾经在泰县港口镇做过我的父母官。那时候,他为官,我为民,彼此间似乎也无多大的关系,更无从说起我对他的了解。真正和他有了联系,还是2021年在家乡“龙溪文友”微信群里,我读了他的书,才渐渐熟识起来。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我读到缪先生的散文集《一只眼睛看世界》《半月依旧照乾坤》以及他主编的《姜堰名人》,似乎从他的《农民朋友》《甲鱼宴》《父亲写我的人民来信》文章中,嗅到了一种极其亲切且非常喜欢的味道——书生气、泥土气。先生人虽暮年,文章抒发牵挂的尽是家国情怀的大事,从而让我对这个曾经的“父母官”的愫性、人品,有了新的飞跃。
2021年6月29日,我和先生受邀去江苏射阳,看县淮剧团彩排的《娘的味道》(根据缪荣株主编的《姜堰名人》中卢福祥将军《亲人》一文改编)。一路上与他同车前往,同桌用餐,下榻在同一宾馆的同一房间。于是,我才跟他有了亲密的接触,两人恨相见得晚,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一直不断的广泛舒心的交谈,自然就增加了彼此间更多的深入了解。
那天晚上还在射阳宾馆,东台市文史学者、《董永和七仙女》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程可石就打来电话,说要邀请他和东台市公安局钱峰局长一起,去东台新街镇东海村调查核实卢福祥将军寻找74年前救命恩人的事。
缪老今年虚岁79岁,人生难得老来瘦,依旧那么健旺矍铄,且童心未泯。尽管因在港口期间长期工作劳累患了甲亢,后来在银行工作导致右眼球摘除,但他依然秉承初心,把他“一只眼睛”所见到的人间真善丑恶,以及春秋风景,都纳进了他那方尺电脑之中,然后再发于友圈,刊于报刊书籍。
一路上,缪老与我侃得最多的,是他撰写散发着浓浓的中华传统家风的60万字纪实文学胡氏家族史《胡锦涛和姜堰》,喜获大面积丰富的文史资料,18年来此书稿一直得到有关部门的保护。
到了旅馆里,他刚放下背包,就又急于用他的“一只眼睛”在手机上记录下他一天的见闻,并且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发送到文友圈。在与缪老密切相处的两天时间里,我特地留心察看这位“父母官”作家的言行举止,丝毫没有觉察到,他言行举止中流露出那种,为官者,嘴上热潮,工于心计,圆滑世故的通病。相反的,我从他身上汲取到了,一个作家的孜孜以求,勤勉务实,励精笃行的精神以及如何深入民间与农民、市民坦诚朴实友好相处,搜集素材,写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等多方面的宝贵经验。
缪先生1968年大学毕业后,在县委宣传部工作了18年,十分自律,注意提升自身素质。自从1983年与港口镇下溪村农民夏宝鱼结识以后,他就一直把这位农民兄弟视为:“民魂”、“精神支柱”、“人生的道德导师”,把淬炼提高品德自始至终放在第一位。而农民夏宝鱼在心中则始终把他当着“观世音菩萨”,以致后来夏宝鱼以自己的后事相托:“我将来撒手人世的那一天,你一定要来送送我啊”。试问,这是怎样的一种干群鱼水关系?
至此,我茅塞顿开,原来缪荣株这位干部作家写出来的文章总是那么耐人寻味,百读不厌,原来他秉承的就是先“做人”后 “写文”这一坚定的理念啊。

作者简介 张宝余,江苏泰州人,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曾用名张斌,部队复员后回母校港口中学从事教育工作。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镇江市写作学会高级顾问,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早年曾有作品散见于《人民前线报》、《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东海民兵》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璀璨的流星》,《雨后阳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