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简介:雍晓升(网名 容月),四川省南部县人。大学本科文凭。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新疆某部宣传股长。转业地方,曾担任《四川省人民防空志》编审。有多篇文学文艺作品在《解放军报》《歌曲》《词刊》等国家级报刊发表,参与创优少儿广播节目《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获广电部三等奖。电视散文《根》、电视片《敢锁大江显神威》,分获四川省政府一、二等奖。参加中共成都市纪委、市监察局2017年全国征集“新春话年味 联韵传廉声”对联大赛,荣获一等奖。出版了个人歌词集《心韵》、报告文学集《追求卓越》。报告文学《升钟纪事》,荣登2009年《报告文学》第四期,标题上载封面。

细节传真情
文/雍晓升
最近的一天早晨,刚一起床,就看到我的老班长(中国邮政行业副厅级退休、《中国报告文学》签约作家)杜明科从西安发来的微信:“晓升,告诉一个好消息,李双江战友从北京寄来了他出版的一整套精装书籍和他的精美唱碟,赠予战友!你爱好歌词创作,我也转寄一套给你。”
这一短信,让我好几天都沉浸在手舞足蹈的兴奋之中,很快,便收到班长寄来的一大箱李双江战友的精美书籍和唱碟,让我一下陶醉其中。
李双江,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曾在新疆军区文工团、总政歌舞团任独唱演员。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等。他在中国歌坛上,堪称一代歌王。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李双江的歌声几乎占领了各种广播媒介。几乎家喻户晓,广泛流行。代表作有《红星照我去战斗》 《北京颂歌》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再见吧,妈妈》 《打靶归来》等。
这会不会产生有“攀”名人炫自己之嫌?其实我敬重名人!但不“攀”名人。我认为,“攀“名人不外乎有两种现象,一种是为自己贴金,满足自己的虚伪欲,一种是欣赏名人的某一点,更是受其人格人品的魅力感染,而由衷敬重。这是我崇尚后者的理由。李双江,我与他,虽当兵先后在一个连队,但从未见过面。是他调走后,留下的口碑,和与战友交往的点点滴滴,让我产生敬慕之情的。有一种特别地亲切感,也为之有种不易言传的自豪感!
“一夜之间,全是李双江!”
在70年代中叶,我当兵来到天山南麓享有“359”旅盛名的英雄部队机枪二连。知道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在连队当过兵,是在一次连队晚上教唱歌曲时,才引起我对李双江的了解。教唱歌曲的是我们部队宣传队吹小号的文艺兵潘辉,是我们连的七一年兵。他教唱的是李双江曾教唱的《战士歌唱毛主席》,潘辉优美甜润的抒情歌喉,听老战友都说,他模仿得像极了李双江的声音。一夜之后,连队里干部战士特别是新战士或唱或听的都是模仿的李双江的歌唱声。简直就是一道流动李双江歌唱声音的靓丽风景。“一夜之间,全是李双江!”这一下就成了战友中流传的佳话。
“菜板一响,想起双江!”
1965年春,李双江是挂中尉军衔下到我们连当兵锻炼的。在连队,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当好一名战士。与干部战士们一起生活,学习,训练,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情谊。
他刚到连队时,部队条件非常艰苦,干部战士们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从自己每月定量的45斤粗粮中节省15斤来支援内地人民。
一天夜里两点多,李双江刚下哨,肚子饿得咕咕叫,他就寻思着到炊事班找点吃的,谁知很会持家的炊事班长连菜刀都锁起来了。饿得不行,他发现瓷盆里还有炼熟的猪油,就吃了几口。没想到天还没亮,连长就找来了。说:“昨晚站哨的人全部集合!”连长拿着手电筒在双江面前照了一下就说:“李双江留下,其他人回去睡觉!”连长问:“肚子饥了?”“不饥!”“不饥嘴上哪来的油?”李双江强装镇定:“连长,说话要有证据!”“你这家伙嘴硬得很!”连长说完就让李双江到连部照照镜子。对着镜子一照,李双江只见自己的下巴和衣服领子上蹭的全是油,难怪连长一眼能看出来。李双江找到连长认错时,连长一把将双江拥在怀里哭了:“双江,你在连队表现得很好,这事我不该提出来,以后饿了到连部来吃饭。”
李双江当兵锻炼两年结束离开连队时,连党支部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杀一头猪为李双江送行。当香喷喷的红烧肉端上来后,李双江却吃不下了。因为,和双江非常要好的炊事班长却不见了。连长冲着炊事班长大喊:“炊事班长,双江要走了,你还不出来送送,良心让狗吃了!”老班长肿着眼睛从炊事班走了出来,泣不成声地说:“双江要走了,以后菜板一响,我就想起双江!”
叠被子跑早操班长解难
李双江下连分到8班,一开始就遇到整理内务和出早操两个难题。班里战士都是一起睡通铺。只听早晨起床号一响,战友们三两下就把被子叠好了,四四方方全班摆成一条线。可双江是从军区文工团带下来的较厚的军棉被,他紧张得怎么也叠不标准。双江着急地提出要交换班长姜友善一叠成型的被子,姜友善慨然同意,很快让双江跟上了大家的叠被速度,而且又快又好。
下连后的第三天早操,李双江就遇上全连20公里全副武装跑步越野。双江一下吃不消,班长和战友们就把他架起来跑。经过刻苦训练,李双江很快也过了急行军这一关。
怀里温暖猪娃娃和巧妙积肥
李双江在班里和战友一道学习、训练、劳动、站岗放哨,相处很好。对部队一草一木也同样倾注真挚感情。1965年隆冬,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8班奉命背麦草赶往数里外连队饲养场,去抢救被冻的猪娃。大家一起用麦草盖在奄奄一息的猪娃身上,但作用不大,猪娃仍有可能被冻死。这时,李双江急中生智,毫不犹豫撩开衣服抱起一只猪娃放在自己怀里取暖。战友们见状,也抢着一人暖一个,就这样猪娃全部得救了!都异口同声夸赞双江好样的。
为给连队菜地积肥,战士们冒着零下20多度严寒,去戈壁滩拾牛粪。见工具不够用,李双江就用双手捧拾牛粪和行人的大便,战友们见这一招比用工具来得快,纷纷仿效,使得积肥又快又多。
连队干部战士走几里地到团部看电影,为了给连队菜地多积肥,连首长一个诙谐地招呼“肥水不落外人田”,大家嘻嘻哈哈纷纷响应。看电影走之前,要把尿排到尿缸里,返回路上不得小解,跑步回连队排尿。李双江一次在返回路上小便有点憋不住了,在班长的鼓励下,李双江快步如飞跑回连队,嘿,爽,一举两得!
摔跤巧赢“大力士”
一次,在菜地劳动。休息时,全连出名的“大力士”战士严国英提出要和李双江摔跤。严人高马大,力大无比,摔跤每战必胜。班长为体单的双江捏一把汗。谁知双江一点也不胆怯,拉开架势,紧盯着严慢绕着圈,突然冷不丁将一条腿插进严的两腿间,闪电般将肩膀抵住对手下腹,一个二郎担山将严扛了起来,大喝一声,转个半圈将严摔倒在地。接着双江又用巧劲摔倒前来的攻擂者。一举取代了严的“跤坛”霸主地位。战友们都对他刮目相看。并为他能歌善“武”会写油然而生羡慕之心,更加亲近他。
“战友情同手足,理当如此!”
李双江孝敬自己父母是出了名的。在连队对战友也如同亲兄弟。利用周日不休息,不是给战友洗衣服、床单和被子,就是跟班长学缝补。或到炊事班帮厨。还坚持为驻地军属乔大爷打柴禾。班长算了笔帐,双江在连队两年时间牺牲休息时间做好事达1000个小时。
战友家里有困难,双江慷慨解囊接济。战友严国英收到母亲生病家里困难无钱看病的电报,国英无积蓄正焦虑不安。这事双江知道后,他悄悄给严家寄去了50元钱(60年代50元可不是小数目)。后来严国英收到父亲来信说收到钱的事,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是班长姜友善“明查暗访”,才知道是李双江寄的。还发现他给战友段玉贤家也寄过钱。班长在全班表扬了李双江。双江说:“战友情同手足,理当如此!”
土坯伴随歌声增
连队进天山帮三营盖营房,从春一直干到冬。盖房首先要打土坯,就是往做好的木框里装满土和泥用脚踩实,然后将10多公斤重的木框抬起翻放在晾场上,每人每天要打四五百块。班长姜友善见双江体单怕完不成任务,于是就想了个办法,在快要收工时,就让双江给战士们唱歌鼓劲,每人帮他分担十几块土坯,帮他完成任务。双江真是卖力,放开歌喉,一首接一首地唱,一连唱了20余首歌,不喝水也不倒嗓,他越唱战友们士气越高,劳动场面热火朝天。晚上一统计,双江还超额完成了任务。
其实对于唱歌,是双江的专业。战友们经常围住双江要他唱歌。一次,战友们嚷嚷要他唱一首抒情歌曲消减疲劳,双江略一思索,说:“好吧,我给大家唱首《草原之夜》吧!”在热烈地掌声中,他清了一下嗓子,眺望着白雪皑皑的天山和茫茫原野,舒展飞扬出他那独特颤音见长的歌声。这歌声在这特定环境中是那样魅力无限的美妙……
细节传真情!亲爱的战友李双江,战友各在一方,战友情深意长!像你甜美的歌声永远甜蜜在战友们的心房!
注: 本文部分事例资料来自杜明科和李双江的班长姜友善的口述提供。《西安晚报》巳曾作过报道。在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