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骆久红 教书育人 ,舞文摄影,在泥土里生活,在云端上读诗。

一本书,让你在阅读时就有写读后感的冲动,合上书,它还在一段时间,影响你的思维和观念,从持续时间的长度和影响力的深度这两个维度来考量,它都是有分量的。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仿佛一缕光,照进了我阴郁幽闭的心房。

作者冷静又不失温情,尖锐又不失理智地剖析了当下社会整体以及公民个体的弊病,关于自由、公正、人性等,有诸多引发思考和启迪的观点。
全书分为《面包与玫瑰》、《自救与自由》、《历史与心灵》、《演讲与独白》四辑。四个模块彼此独立又有关联,紧密围绕着一个主题------自由。
如果把《自由在高处》比喻成王冠的化 ,书中第四辑,作者在中央电视台,题目为《自由在高处》的演讲,我认为应该是王冠上最明亮最珍贵的明珠。
何谓自由?大部分人虽然坚信自己是向往自由的,但对于自由或许会有这样那样的偏见和误解。作者从几个维度给我们理清混沌的思维。
一是,自由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这得视条件而定。富兰克林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这里的自由是被歌颂的,是个好词。有时候自由是被质疑甚至被诅咒的,比如“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自由时而是好词,时而是坏词,时而还模棱两可。
二是,个体有“你即你选择”的自由。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然是可以选择的。大环境解决的是自由度,内心小环境里,可以有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这完全在于个人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面对绝望,有人选择对自己的生命行刑,有人选择砥砺前行等待阳光;面对生活,有人选择激情奋进,有人选择安逸安稳。
三是,不自由,仍可活。“不自由,毋宁死”,在作者看来,有点激烈和偏颇。首先,不能因为生命中有一部分的不自由,而宁愿牺牲掉其他的自由;其次,个体的牺牲并不能改变时代的命运,与其那样,不如大家都起来承担责任,积极行事。
四是,自由在高处。你站起来了你就在高处了,你就有了神性,站起来,你就超越了空间看见了时间,此为作者解释的自由在高处。为了说明原因,作者给大家出了一道题: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0、1、2),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只是挪动其中一个数字,只能挪一次。
我反复折腾了很久,不得其解,甚至以为这是作者的恶作剧,此题根本无解,直到看见答案。那一瞬间,明朗而又自嘲。我反省自己,为什么常常陷于一种横向思维,一种左右思维之中,而很少有一种向上的维度和时间的维度?
总是会有某段时间,因为某个小挫折或遗憾,又或者什么也不为地陷入低迷情绪中,这种自怨自艾的情绪病毒常常表面并无症状,但却容易使人产生焦虑和无力感。某个冬日暖阳午后,校园小湖里,百余条鱼在遨游嬉戏,早已颓败的湖中睡莲,竟然有一支独秀,天蓝云白,间或也有乌云,阳光从乌云的隙间投射下来。我看见了在低处的自在,也感觉到在心里滋生的自由的因子。

“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你即你自由,我们能否与自己的坏情绪,与他人的误解、与社会的某些不公正达成和解,站在生命的高处,收复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这也是属于我们的选择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