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余杭县志》记载,相传大禹治水会诸于会稽(绍兴),至此余杭登陆,因名禹杭,这就是余杭的来历。大禹治水留下余杭的名字。
大禹治水的禹迹现在留下一个大禹谷,可以记录一下当年的禹迹。当然,大禹谷当年是在水底,现有甘岭水库,西侧有大禹当年登山指挥治水的揽船遗址,称为‘烂船坞’,还有娘娘庙和仙人洞等。
据说,大禹治水巡视来到余杭,天已经黑了,就跳上露出水面上的山尖尖歇夜。后来,便把这座山称谓“舟枕山”。后大禹从舟枕山上岸,为防止坐船漂移,将船反扣舟枕山上,至今仍能远远看到山顶被扣之船。
后来,为纪念王母娘娘帮大禹治水,舟枕山又被称为娘娘山,近代娘娘山外貌酷似富士山,又被叫做小富士山。
大禹撑木筏治苕溪,留两根撑篙在苕溪,一根在溪北,一根在溪南。后人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在他插撑篙的地方造了两座宝塔,溪南山上的叫天宝塔,溪北地上的叫地宝塔。
钱塘江水系较大,本身直泄杭州湾进入大海,因此治理较之容易,沿江笔直筑堤引水从杭州湾出海便是。可是南北中苕溪治理却比较难,将南北中苕溪之水引向杭州湾,三溪之水必须建成六条大塘。六条大塘一筑,钱塘江北岸到良渚一带必然损失大片田地,加上从馀杭出东地势较底,三溪之水还没引入杭州湾,反使海水倒灌更受其害。估计良渚城消失与此有关。
再者,东苕溪流经武康德清,此处是古防风国。防风王以苕溪上下游水位落差设定、土地占用、迁移居民等矛盾,反对东苕溪走向。防风王亲自带兵翻过武康、彭公山到达北湖草荡,用武力阻止施工,此一战防风王战败投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