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可以去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孔子说“三人行”。
善学者,见一切人都是贤者,唯我一人实是凡人,见到好样子立刻学,见到坏样子立刻自我反省。
我们可以选择冷漠,但是我们无法抑制心中的情感。
我们可以选择无情,但我们无法做到心安理得。
我们可以闭上双眼,但是我们无法关闭心灵。
感恩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练了我的意志!
感恩拌倒我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的双腿!
感恩鞭打我的人,因为他激发了我的斗志!
感恩欺骗我的人,因为他增长了我的智慧!
感恩抛弃我的人,因为他让我学会自立!
内心装着感动,就没时间理会嫉妒与愤懑。
凡事感恩,感恩相遇[玫瑰][玫瑰][玫瑰]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钱译】先生说:“子女奉事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微婉而谏,把自己志意表见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生怨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人子者要如何去孝顺父母?真正孝敬父母,不能陷父母于不义。
作为儿女,如果遇到与父母亲意见相左,可以委婉地去劝止。这叫做“几谏”,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轻微地,能够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劝说。
我们去说一个道理,道理本身是什么样也许不重要,但是表达方式很重要。
《弟子规》上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谅解别人,自己本身就被谅解。父母耐心教我们长大了,我们耐心的回馈父母、是知恩报恩。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饮水思源[抱拳]
感恩父母,祝福天下所以父母,愿安康[抱拳]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南师译】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
养儿百岁,长忧九十九。父母所忧虑者,儿女成不成才。想到儿子成为登上太空的航天英雄,虽远游,我想父母也会很骄傲的(心安身安)。
方,法也。
使父母安心的方法,可以安父母身、安父母心、安父母志。
所学非师,所交非友,所行非义,皆非方也。游必有方,所以慰亲心。
行皆符合义,是真正安慰亲心,父母就心安了。
如何合义(宜)?讽诵经典,亲近仁者,以明明德。
近则能用所学独善其身,服务相邻。远则能兼济天下,服务大众。
愿安康[抱拳]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中庸》里面讲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继承先人的志向,不改变。特别是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经过了历史的验证是正确的,我们不能轻易改变。这是真正的孝,这是养父母之志。父母虽然不在了,我们的孝心还在。
我们这个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的小家庭。不像古代的那个家,古人讲的家是几代同堂,大家庭,有它的家风、家道,有家规。家要是没有家规,那就乱了。要恢复家的精神、家的文化,那才能真正恢复传统文化,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基本的载体是家,是家、国、天下。
老中青至少是三代,甚至可能有四代、五代,共同来落实家道、家风、家学、家业。这样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孝是讲一体,跟老祖宗、跟圣贤一体,跟天同覆地同载的大众一体。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忠孝传家久,书继世长出处。
祝福,家业兴隆,,富贵盈门[抱拳]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感到欣喜,同时又感到忧惧。”
朱夫子《论语集注》说“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挂着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会因为他们的长寿而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又会因为他们的衰老感到恐惧担忧。
心里最安详处是有尊活佛,家里还有老人。
时常很幸福,因为还被记挂着,还有记挂着的人。孟子说人生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古人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诚然!
早安[玫瑰]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钱译】先生说:“古人不肯轻易出言,因怕自己行为追不上,那是一件可耻的事呀 !”
言之不出,不轻出也。躬,指躬行。逮,及也。
不轻易讲话,讲话都得自己做得到再讲,做不到的宁可不讲。
脱离实际、夸大言辞,甚至欺骗的言语若不是出自正念、正思维,一句话说出来往往用十句话甚至很多去圆这句话。
逃离耻辱方法的很简单,行在言后。
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讲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功夫到,滞塞通。 功夫不负有心人。做功夫不是为了宣讲,不为了给别人看,不为了标榜名声。用智慧解脱的自己的烦恼尘劳。
诚心诚意做增长智慧的功夫,不着急标榜什么,不寻求被认可。一步一个脚印,怎么会被羞耻追上呢?
祝,功夫成片,家业兴隆,,富贵盈门[抱拳]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钱译】先生说:“古人不肯轻易出言,因怕自己行为追不上,那是一件可耻的事呀 !”
言之不出,不轻出也。躬,指躬行。逮,及也。
不轻易讲话,讲话都得自己做得到再讲,做不到的宁可不讲。
脱离实际、夸大言辞,甚至欺骗的言语若不是出自正念、正思维,一句话说出来往往用十句话甚至很多去圆这句话。
逃离耻辱方法的很简单,行在言后。
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讲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功夫到,滞塞通。 功夫不负有心人。做功夫不是为了宣讲,不为了给别人看,不为了标榜名声。用智慧解脱的自己的烦恼尘劳。
诚心诚意做增长智慧的功夫,不着急标榜什么,不寻求被认可。一步一个脚印,怎么会被羞耻追上呢?
祝,功夫成片,家业兴隆,,富贵盈门[抱拳]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
4.2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先生说:“君子应言语迟笨而行事敏捷。”
【集注】讷,迟钝义。敏,勤捷义.行,去声。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没有行动理想是幻梦。有行动,就用行动检测我们的知,检测我们的语言。知行合一,求做真人,做一个身体和灵魂不分家、不纠结的人。
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学的去积极尝试、施展,本身就是很快乐的事情。活在体验里,不在言语里,不在别人的毁谤和赞誉里。
君子欲讷于言,不求出名。但问自己功夫扎实了么,产品过硬了么,服务跟得上么?敏于行,因上努力,尽最大可能去完善充实、使其饱满、光辉。
问耕耘多少,一分诚敬,一分收获[抱拳]
祝,五一快乐[呲牙][呲牙][呲牙]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孤”是孤寡、孤独,“邻”是邻居。
《论语集解》“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也。”
《大学》讲: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大家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 治天下,大家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
《感应篇》讲,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德会有善的朋友辅助,恶行会有恶果相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
《里仁》为美,“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反过来,"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观心为要[抱拳]
早安[玫瑰][玫瑰][玫瑰]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之中,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孔子说南容,“国家政治清明,[总有官做,]不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也不致被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蕅益大师点睛:曰非其罪,曰免于刑戮,只论立身,不论遇境。今人还知此意否?
圣贤提醒我们,不论遇到什么境界,我们只要自己问自己,有没有好好立身。假如说境缘不好,像公冶长。被上了刑,没有怨天尤人,而且绝不影响自己继续修德立业。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要坚持修德立身。
早安[玫瑰][玫瑰][玫瑰]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
5.2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钱译】先生说:“子贱这人呀,真是个君子人了!但若鲁国没有许多的君子,他从哪里取得这样的品德呢?
子贱:孔子弟子,即宓不齐。读如伏。若人:犹云此人,指子贱。
吕氏春秋察贤篇云: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早朝晚退,昼夜不闲),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使用人才),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使用力气,亲力亲为),任人者故逸。
此章言君子成德,有赖于尊贤取友之益,亦称子贱之善学。君子的德行在积极作为中展现。
在此隐约透露出第一,文化精神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培养承先启后的继起人才。第二,注意奖励后起之秀,导之使他发扬光大。
早安[玫瑰][玫瑰][玫瑰]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
5.3子贡问曰:赐也如何?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子贡问道:“赐怎样呀?”先生说:“你是一件有用之器。”子贡说:“何种器呀?”先生说:“你像是放在宗庙中盛黍稷的瑚琏。”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12),是讲君子不能只像一件器具一样,限于一技之长,而要成为纵横捭阖,要物来则应。
在今天,我们要做“君子不器”还是要做“成大器”的人?瑚琏是宗庙中盛黍稷之器具,以竹制成,表面镶玉装饰,贵重,又华美。孔子是说子贡像瑚琏一样,「虽未至于不器」,没到不器这个境界,可是「然为高才大用可知」。
诵读经典也好,做事情也好,都像个镜子照见自己身上的烦恼和不足。循着圣贤的足迹攀登,完善自己的人格。先成为子贡这样的“大器”,成为专家或行业的领军人物。功夫有下手处,增长记得专业素养,广博自己的学问,正确处理好生活工作,扩充自己的的德行,以至于“不器”。
感恩相遇,早安[玫瑰][玫瑰][玫瑰]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南师译】有人对孔子说冉雍他人是蛮好,仁慈、爱人、宽宏、厚道,优点不少,就是有一点,说起话来不大动听,态度上也不随和。“不佞”(不会吹牛又不会拍马。口才不好,态度也不很随和的样子)。孔子听了这个人的话后,说:焉用佞?一个人为什么要耍嘴皮子呢?耍嘴皮子是最可怕的,会讲话的人,常犯一个毛病,喜欢用嘴巴得罪别人或刻薄别人。说话刻薄别人的人,常常被别人讨厌,有时言语给人的伤害,比杀人一刀还痛苦。用嘴巴和人家对抗的人,常被人讨厌。假如一个人没有做到仁的修养,光是利嘴有什么用吗?
「佞,口才也」
当今社会多有指鹿为马者,多「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追求道德人格完善的君子要警惕这个。巧言令色鲜矣仁,追求外在的浮华、语言的华丽,不注重内在实在的充实是很危险的事情。偶尔借小聪明、小手段,借住口才得到成功,难道能每次都如此?难道不会招致怨恨?
从微细处留心,防微杜渐,履霜坚冰至。立大志,发大愿,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一个仁者。祝福大家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6
【原文】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yuè)。
【南师译】孔子有一天对漆雕开说,你的学养已经可以为社会服务了,出去做官吧。可是漆雕开说,老师,谢了!对这件事,我没有自信。
这句话蕴含的修养。
漆雕开他说自己『吾斯之未能信』,他那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的心理。正是孔夫子(《论语·述而》篇讲)面对事情的态度:临事而惧(遇到事情戒慎恐惧),好谋而成(细致策划思考)。
『吾斯之未能信』不是不做事,而是生怕细节没有把握好,生怕自己一下懈怠。对不起孔夫子的教诲,没能处理好服务人民这件事情。
《周易·乾卦》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一个立志闻、见、学、行君子之道的人,白天勤勉努力,夜晚又十分警惕,细致思虑且规划,虽然身处危险境地,也没有灾难。
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好高骛远,专注当下手头的工作和生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朝乾夕惕。即使谦虚也不会埋没自己的才能。
愿勇猛精进,长生欢喜[合十]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7
【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钱穆译】先生说:“在这世间,吾道是不能行的了。我想乘木筏,飘浮到海外去,算只子路一人会和我同行吧!”子路听了大喜。先生说“由呀!你真好勇过我,可惜我们没处去弄到这些木材啊
此章辞旨深隐,寄慨甚遥。戏笑婉转,极文章之妙趣。两千五百年前圣门师弟子之心胸音貌,如在人耳目前。至情至文,在《论语》中别成一格调,读者当视作一首散文诗玩味之。
蕅益大师《论语点晴》:
正为点醒子路而发,非是叹道不行。
夫子传道,人不知而不愠,非为感叹道不行。道不远人,欲仁仁至,应机逗教。
《论语》是一篇大的文章,不是割裂的,是整体不是局部的。每次诵读《论语》都是在朝圣,《论语》是孔夫子热热的心,活泼、可爱、伟大而灵动总能感染你。高山仰止。时刻不关爱者弟子们。
玩索读这篇,脑海浮现的是猪八戒分行李。
师父说,咱回高老庄吧,这几个师兄弟估计就八戒会跟着吧。
猪八戒,八戒跃跃欲试,欢喜雀跃。(已经准备行李去了)
师父叹气,八戒能不能思考下,咱们经书还没有取回来。正经事还没做完呢?!!
由也,好勇过我。
由呀,咱们能找到渡海的木头么?咱们能不能遇到事情,三思后行....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8
【原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钱穆译】孟武伯问:“子路可说是一个仁人吗?”先生说:“我不知。”孟武伯再问。(那么他究是怎样的人呀?)先生说:“由呀!一个具备千乘兵车的大国,可使他去治其军事,若问他的仁德,我就不知了。”(孟武伯又问)“冉有怎样呢?”先生说“求呀!一个千户的大邑,具备兵车百乘的大家,可使他去做一总管。若问他仁德,我就不知了。”(孟武伯又问)“公西华怎样呢?”先生说:“赤呀!国有宾客,可使他束起带,立在朝上应对一切,若问他仁德,我就不知了。”
钱穆注解:孔子极重仁,仁乃人生之全德,孔子特举以为学问修养之最高标准。孔子的三位学生已经各有专长,但还得不到全德的标准。
孔子的回答也告诉我们,即使已经有所专长,能够独当一面,或者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了,也不应该终止“行仁”,不应该放弃自我提升。
早安[呲牙]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9
【原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对道:“赐呀!哪敢望回呢?回呀!听得一件,知道十件。赐呀!听了一件,只知两件。”孔子说:“你诚然不如他。连我也一样不如他。”
女与回也孰愈:女即汝。愈,胜义。谓汝与回孰胜。
闻一以知十:十者数之全。颜渊闻其一节,能推其全体。
闻一以知二:二者一之对。子贡闻此,能推以至彼。
弗如也:颜渊由一得全,子贡由此及彼,颜渊盖能直入事理之内,浑然见其大通。子贡则从事理之对立上比较,所知仍在外,故孔子亦谓其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汝均不如。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前解。孔子既深喜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不如”,盖亦以慰子贡。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颜渊得之孔子,不俟旁求。又其天姿高,过此以往,殆不可测。孔子言不如,此见圣人之谦意。
此章不但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之胸襟,与其当时心情之欢悦。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与夫其师弟子间一片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目前矣。
尊重原文原义,不求原文,学无所成;不求悟,以字自缚,为字所困,则为书呆子。夫子多处言及悟、闻一以知二、可与言诗诸语,实乃妙见,学者当先学之。
《论语》是个鲜活的生命,有着孔夫子对后辈的叮咛。
沿着圣贤的脚步寻找生命的大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呲牙]
感恩相遇[抱拳][抱拳][抱拳]
乔吉阳:
《论语》精华分享“微子第十八”
18—“1”原文:
“微子去之,箕之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释文:
纣王昏乱残暴,微子离开了,箕之沦为奴隶,比干因谏劝而被杀害了。孔子说:“殷商末年有三位仁德的人。”
记注:
殷纣王暴虐无道,不听任何人谏诤,微子离去,箕之佯狂为奴,比干谏之尤力,结果被纣破心而死。微子等三人的行迹不同,孔子认为,他们都是殷家忧国忧民的仁者,所以说:“殷有三仁焉。”三仁者如此遭遇,足见纣王暴恶已极,终致殷朝灭亡。
这里是孔子谈论商朝旧事,认为贤臣尽忠的方式虽不一样,但都不外乎仁义二字。
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大声疾呼。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精蕴所在。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每当时代变迁的重要关头,都会留下令人荡气回肠的伟业丰碑,那一曲曲英雄的凯歌,传唱着一个个光辉的名字,所有这一切昭示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是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力量。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0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南译】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木头的内部本来就已经腐坏了,你再去在他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没有用的;经蚂蚁、土狗等爬松了的泥巴墙,它的本身便是不牢固的,会倒的,这种里面不牢的墙,外表粉刷得漂亮也是没有用的。宰予的身体不好。只好让他多休息一会,你们对他不要有太过的要求?”孔子说,从前我听了一个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年纪大了、人生经验多了,听了一个人说的话,还要观察观察他的行为。这个改变,是宰予给我的启发。
宰予是孔子的学生,四科高弟之一。孔子说的言语、文学、德性、政治这四种才学分类,宰予等于是孔门那个“学府”里的后起“语文系”的系主任呢!
“听其言而信其行”一个人即使有才具、有学问,但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充沛精力,事业很难有大的气象。曾国藩相法便说:“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一分精神,一分事业)。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早安[合十]
乔吉阳:
《论语》精华分享“微子第十八”
18—”2”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释文:
柳下惠任狱官,三次被罢免。人们就说:“你不被重用,为什么不离开鲁国呢?”柳下惠说:“用正直之道为人干事,到哪里不会被再三罢免呢?以邪门歪道为人干事,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记注:
直道事人而不枉,三黜而不去父母之邦,是柳下惠坚定不移的德行。这里是记述柳下惠在担任司法刑狱的鲁国官员时,坚持正道侍奉君主的事情。
正所谓“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因为,行正道将名誉远播,品德将永放光辉。所以,这种高风亮节是我们应该提倡和学习的。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1
【原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钱译】先生说:“我没见过刚的人。”有人说:“申枨不是吗?”先生说:“枨呀!他多欲,哪得刚?”
申枨:亦孔子弟子。
枨也欲,焉得刚:人多嗜欲,则屈意徇物,不得果烈。
要注意这个“刚”字,脾气大不是刚。李中孚曰: 刚,正大光明,坚强不屈之谓刚,乃天德也。
人多欲,则世情系恋,心存求乞,刚大之气馁矣。
人到无求品自高。
早[呲牙]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2
【原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钱译】子贡说:“我不要别人把这些加在我身上,吾亦不要把着来加在别人身上。” 先生说:“赐呀!这非你(能力)所及呀!”
子贡有一天向夫子请教:“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清儒刘宝楠先生《论语正义》"仁者人之德也,恕者行仁之方也。"学者学恕,由勉强而行,求近其仁。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夫子告诉我们,我们没办法苛责别人的。我们没法赶走跳广场舞的老太太,没办法把做毒奶粉的都抓起来,没办法把窗外吵闹的鸣笛声音赶走....烦恼不在外界,而在喧嚣的内心。我清明了,世界就好了。
所以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啊,加在我们身上的(非义之义、不公平待遇、自然灾害等),是不由你、我来控制的(赐也,非尔所及也),能做的是,修己以安人(无加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心”“修己以安妻儿、同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感恩相遇,早安[抱拳]
乔吉阳:
《论语》精华分享“微子第十八”
18—“3”原文: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释文:
齐景公将任用孔子,说:“给予你像季氏那样高的待遇,我做不到,只能是介于季氏和孟氏之间。”齐景公又说:“我老了,没有什么作为了。”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记注:
这里是记述齐景公不启用孔子,而孔子随即离开齐国的事情,写出了孔子在仕途上的坎坷。孔子志在行道,不是谋求官位,道不能行,故即离去。本章事实,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得很详细。大意是说,孔子年三十五,鲁昭公奔到齐国不久,孔子也到了齐国,住了一段时间。就在这期间,景公两度问政于孔子,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政在节财。”景公喜悦,将欲以尼溪田封给孔子,但被晏婴阻止。后来景公说出待孔子之道,就是此章所记的言辞。
其实人生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非要一杆子插到底;学会选择,学会变化,是一种聪明之举。当不能实现自己设定的理想时 不妨选择另一条路,也许你就会意外地发现自己本来就可以另外一种活法。
乔吉阳:
《论语》精华分享“微子第十八”
18—“4”原文: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释文:
齐国人赠送女乐舞艺人。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政事。孔子便离去了。
记注:
这里是说季桓子沉溺于女色,无所作为,孔子毅然离开自己的国家。据史记孔子世家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商品不二价,路人不抬遗,鲁国大治。与鲁为邻的齐国,深恐鲁用孔子行霸,不利于齐 ,因此采用犁锄所说之计,以女乐迷惑鲁君,破坏孔子为政,于是选了十八美女,能歌善舞,以及文马三十驷,致赠鲁君,陈列在鲁国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引鲁君往观,终于接受。定公果然为女所迷,以致连续三日不理朝政。不久,鲁国郊祭,又不依礼将祭毕的膰肉分送大夫。因此,“孔子行,”孔子便辞官离开鲁国 前往卫国。
欲望是人的天性,而对欲望的节制则见出德行的高下。普通的人总是被生活中一些虚浮的物欲诱惑而不能自拔,但他们的沉迷不会引起什么大的损害,充其量只是其家庭的风波,于他人无碍,当权者就不同了,轻则造成自己政治前途的毁灭,重则祸国殃民。因此,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品德的修养,这对自己对后世都非常重要。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3
【原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蕅益大师说,“言性言天,便成文章。”直截了当,文章跟性天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体,一个是相。
孔夫子感慨: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学《论语》不是长养知识。教授们多有讲文字训诂,案例、典故的。诵读经典分享、感悟旨在悟入“可道”而又“非常道”的圣贤之心。
早[微笑]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4
【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钱译】 子路听到一项道理,若未 能即行,便像怕再听到别一项。
子路性子比较急,孔子曾多次告诫他,要谋定后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身都是创伤,整理衣冠,扣好扣子,死得端正,这种精神修养,决非偶然。与子路“履践”的工夫是分不开的。他最怕老师的教诲,是因为怕不能做到事理合一之境,等于是自欺。
现在往往以“广学多闻”为美,《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孔夫子评价子路"升堂矣",其他弟子如颜子“升堂入室矣”。颜子之于老夫子的智慧教诲“不违如愚”,真正一点都不打折扣,百分之百落实。以至于“其心三月不违仁”。长时熏习经典,入圣贤心境,情怀。践行之。
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见贤思齐,见子路学长,闻即是行,闻行合一。生大惭愧,发耻心,同为圣贤弟子,我何以不能?回思,时日匆匆,辜负着多,着力处少。惭愧[尴尬]
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抱拳]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5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钱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先生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孔文子,姓孔名圉,是卫国的大夫。文子的“文”的来源,是中国古代的谥[shì]法。谥法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经天纬地曰‘文’”。文王谥曰“文”,周公亦谥为“文”,子贡之疑惑可以理解。
南老讲:我们这一代青年,那种短见,那种义利之不分,实在“匪夷所思”。知识的贫乏,什么都没有,一谈就是考什么学校,为了待遇多少,为了求生活,搞成这个样子,真是文化精神的衰退。
有的人,拼命的护着自己的几根骨头,以天下为敌都不惧。
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生和死,小我所恐惧担心的.
真我:越聪明越好学,不自为高,所以敏而好学。虚心自持,恭敬一切,所以不耻下问。
要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背后的原因?
为身体求安康求舒适还是求名利?
还是为百姓求福祉?
愿,安康[合十]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6
【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钱译】先生说:“子产有君子之道四项,他操行极谦恭。对上位的人有敬礼。养护民众有恩惠。使唤民众有法度。“
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姓姬,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号“成子”
恭、敬、惠、义,四种君子之道。
「行己也恭」恭是指的容貌
「事上也敬」敬 是做事情很恭敬严谨。
「其养民也惠」,对百姓给予很多恩惠,非常仁厚。
「其使民也义」,义者宜也,他使用民众是应该使用的时候才使用,不应该使用的,他绝不劳民伤财。
真正践行四方面(恭、敬、惠、义),那也就是古圣贤赞叹的君子了[拳头]
早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7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钱译】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 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敬人者,人恒敬之。
晏子(贤人君子)的道德修养能抗住时间和近距离的检验。
晏子身不过五尺、位尊(齐相),俭朴(弊车驽骊、陋仄之室),不辱君命(治理国家、出使楚国)。
富贵、贫贱、夷狄、患难外也,道德、仁、义、礼、智内也。诚于中,形于外。晏子念念做“诚”的工夫,做内心的修养。所以才“形于外”,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相,辅政长达50余年,平治百姓,造福一方。
愿,安康[合十]
當歸學堂-全日制读经私塾:
【魅力国学:学堂日课】《论语》5.18
【原文】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钱译】先生说:“臧文仲藏一大龟,在那龟室中柱头斗拱上刻有山水,梁的短柱上画了藻草,装饰得像天子奉祖宗的庙般,他的智慧究怎样呀?”
居蔡:蔡,大龟名。居,藏义。
朱子集注:盖为藏龟之室,而刻山于节、画藻于梲也。当时以文仲为知,孔子言其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如此,安得为知?春秋传所谓作虚器,即此事也。
当人皆称臧文仲是位智慧的人,譬如今日之富贵成功人士,住豪宅开名车,人们普遍追捧。认为有智慧才挣来那么多的钱,以利益为导向也。孔子并不这样认为,他说 :“何如其知也。”智慧需要自己体悟体证。
近代林文正公的体悟:
一、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二、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五、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九、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做大众的福田,做智慧的行者。日将月就,学有缉熙于光明。
愿,吉祥安康[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