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乡愁】
文/尹文举
作为农民,我们首先应该感激中央对于“三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作为农民,我们更要为农民呐喊,为农民发声,因为农村最穷,农业最弱,农民最苦。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计划使我们的农民能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能有一个安定稳妥的生活环境。
身在农村,对于农村的现状和困境深感愧疚!特别是对于大面积史无前例的农村"土地荒”令人触目惊心!敏感的神经总有一种高度的纠结和默默地失落感!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扶贫顾问萨克斯教授在中国宁夏扶贫调研时看到中国农村目前的状况为之震惊:中国的农村出现了只在战争年代才发生的情景,许多农村十室九空,基本见不到50岁以下男女。田里劳作的是青一色老人,田埂地头还放着一两个幼子。别说修塘,现在谁家死人,都很难找人抬出去。
尽管宁夏与我们甘肃陇中也有一定的距离,但教授描述的情况与我们这里相差无几,十室九空、人畜稀少、土地荒抚、冷清凄凉,人心扭曲变态,人性腐化堕落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人们的担心和忧虑以及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尽管在各个村落程度不同的显现,的确让人纠心。
笔者所在的村庄自南向北一公里的距离分布着四十多户人家,往返于城乡或锁门弃田举家外出或进城(镇)陪读者临近一半,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留守居家的都是些五六十岁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仅靠他们维持现状勉强耕作守护着最后一方生存土壤和生活家园。
"八十老太守空巢,默默无闻苦挣扎。空村惟见寒鸦飞,落日未逢无几人"。有人将此凄凉的悲惨状况说成是"和平时期没有战争的战时景象"痛感十分恰当。尽管如此,老人留守与青年游走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不堪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有句打游诗这样写道:"青壮离家老弱留,为谋生计四方游。端人饭碗看人脸,泪雨滴心转凄然。假如粮价随房价,哪个男儿不种田”?!为什么当今的农民宁可看脸挣钱,也不在家种田,这首诗就是最佳答案。
还有一种突出的无奈现象就是"死人不吃饭土地占一半,良田无人耕,野草及腰深"。想种地的人没土地,土地全当在已故者或婚嫁异地人的名下,继承者宁肯荒芜也不转让,尽管政府提倡土地流转,但在部分地区只不过是一种口号。
与笔者相邻的胡麻沟和大湾均归西巩驿所辖,原来农业合作化时期都是一两百号人的村子(后以沟为界化分为两个村庄)曾经热闹非常,其中胡麻沟与我隔河相望,原有一所民办教学点,现已关闭多年,校内设施已被风雨侵蚀的坍塌不堪,但痕迹依然还在,昔日的炊烟缭绕、童声的喧闹俨然不再,偌大村庄孤零零不见人影,荒凉一片,要不是偶尔传来一声凄凉的狗叫声,真还不知道有人家的存在。
尽管农村状况各有不同,但在总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青一色的留守老人维持现状勉强耕作艰难守护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最后一方生存土壤和生活家园,亦或成了我们仅有的一点希望。
当前农村的现状的确令人惋惜和担忧,留守空巢的独居老人比比皆是,孤寡老人猝死家中多日无人知晓的事例时有耳闻。情况如果再不发生改变,再过十年二十年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年轻人不可能回家种地,老年人总得老去,假如农村消失,"三农"亦将不复存在,到了关键时刻钱是不能当饭吃的,农村状况触目惊心,中国农村何去何从?应当引起社会的反思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尹文举,网名:伊若轩阳,定西安定人,1961年生人,农民,曾当过村文书,一度遇贬忍辱,“闭门读闲书,不闻窗外事”,由此热衷于文学爱好,喜欢业余写作,曾在“感恩母校征文”发表《母校如歌》获二等奖。作品亦散见于《陇中文苑》《黄河文风苑》《世界作家文集》《读者美刊》《西部书坛》和《诗艺花园》《陇上风情》及网络文学平台等,“公众号”"都市头条″亦有自己的创作平台。
附:部分图片来自网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