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长见识。
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基本看不到书。能够看到很多书是上了初中之后,但相比现在的孩子,还是很少的。所幸我考入了曲阜师范学校,学业不重,学校又有个规模很大的图书馆,图书种类无所不包。
读书让一个少年的世界无限丰富了起来,三年学习结束,人就跟以前不一样了。
那时候对读书人还有个不好听的称呼,叫“书呆子”。我为此很不忿。读书多怎么会成为书呆子?肯定是读书读坏了脑袋。如果不是读死书,读坏脑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想“书呆子”这个词汇的形成,可能跟过去科举考试有关。一天到晚就读四书五经,不呆才怪。现代的人广泛阅读,成为呆子估计很难。
课本之外,我读的主要是文学类的书。一说起文学,一般人就会联想到虚构、心灵、抒发情感之类,把它与自然科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知识做一个简单对立。我想这是不对的。我们可以回头看看读书的目的。
蒙田说读书可以怡情、傅彩、长才。孔子说学诗可以“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文学里包含着天文地理、社会历史知识不比专业的书籍少,更关键的,那些天文地理、社会历史知识,是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出现,虽不系统,但生动形象,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那时候读书,已不像过去封闭,可以读到很多的外国文学经典。只要得到信息,说什么书好,就会找来读读看,比如歌德的诗体著作《浮士德》。这本书我的同学可能读过的很少,但我认真读过,受益匪浅,还常用里面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就是“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显然出自郭沫若的翻译。现在我收藏的是钱春绮翻译的版本。
还有弥尔顿的《失乐园》,一般同学也不去读它。这本书我从图书馆读到后,自己买了一本;丢了后又买一本,是中英文对照的版本。
通俗地讲,这两本书很“大气”。这对一个人文学格局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在某个年龄阶段,读书的指导是很重要的。这个指导或者来自老师,或者来自媒体,或者其他渠道。
我现在读书也很杂,也依然是以文学书籍为主。跟年轻时期不同的是,我已经不怎么注重作品的情节发展和结局。也就是说,拿过来一本书,从哪里开始读都可以,故事退后。
今年我出版了一本小说《老实街》,有人联想到《米格尔街》《果园城记》等,那我就找来读。我最想了解的是作家讲故事的方式。这往往从语言上就能直接反映出来。
我看《米格尔街》的一句话,马上就会明白,这个小说是这样讲故事的,是什么腔调。这个小说非常迷人,奈保尔著,推荐阅读,可以跟《老实街》做个对照,看看有什么不同。
读书的方式、途径有很多。我对读者有句忠告:
其实,有心就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