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统一战线是我党胜利的重要法宝
杨荣标编撰整理
1937年7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欢送整装待发从延安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的热血青年时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送给他杏黄旗、四不象、打神鞭三件法宝。现在,你们要上前线了,我也赠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游击战争和革命中心的团结。同年10月,毛泽东同志又在《共产党人》杂志的发刊词中进一步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还说:“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这就是毛泽东主席著名的“三大法宝”论断。
那么,为什么说统一战线是我党胜利的重要法宝呢?统一战线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作用呢?
一、统一战线概念的提出
统一战线的概念不是国产货,而是舶来品。它的英文原文为“United Front”,它是个合成词,可翻译为“联合战线”,或“联合阵线”,也可翻译为“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一个政治概念,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范畴。就其内涵来说:是指政治联盟、政治联合。
1847年6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提议,德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组成的秘密团体——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由马克思拟定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取代了原来的“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共产主义同盟实际上就是全世界第一个共产党组织,这个新口号实质上是一个统一战线的口号。
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1917年7月16日,斯大林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组织紧急代表会议上,最早使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概念,他提出:“布尔什维克应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同他们联合起来。”而列宁则最早使用了“工人阶级统一战线”的概念,1919年3月,列宁在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上提出了争取群众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以达成工人阶级的统一和实现统一战线策略的任务。这实际上就提出了建立世界范围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使用“联合阵线”概念的是陈独秀。1922年5月,陈独秀在广州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后,他在《广东群报》上发表了一篇《共产党在目前劳动运动中应取的态度》一文,指出共产党、无政府主义者、国民党及其他党派,在劳动运动中应围绕同一目的“互相提携,结成一个联合战线。”
在中国共产党,最早使用“统一战线”概念的则是瞿秋白。1925年8月18日,瞿秋白在第125期《向导周报》上发表了《“五卅”后反帝国主义联合战线的前途》一文,指出“反帝国主义的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成为事实”。
自此,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我党领导人表述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用语。
而最早提出“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的则是毛泽东。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七大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我们党内有很多人还没有学会,很多人不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我们要学会这一门科学。”
二、统一战线的基本内涵
一般来说,统一战线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研究的统一战线,是狭义统一战线。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以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统一战线实践,狭义统一战线专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即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尽一切可能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集团、政党和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或进行联合行动。归结为一句话: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就是无产阶级在巩固自身团结基础上,与其他一切社会政治力量的联盟或合作。
统一战线,并不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的专利。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有政治建树的历史人物,都重视运用统一战线。为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目标服务。凡进步势力运用正确的统战谋略,就会众擎易举,虽弱必强;反之,则天下皆怨,虽大必弱。而执政者善于运用正确的统战谋略,则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反之,则民怨沸腾,国祚短促。数千年的历史多次向我们昭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当今时代,统一战线有了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将其定义为:“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其主要的工作范围和对象有以下12类。分别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概况地说,就是“四者联盟”和“十二类对象”。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就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做好各类人的工作,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团结人”。
统一战线,有六个基本特征:一是政治性,二是阶级性,三是多样化,四是包容性,五是合作性,六是社会历史性。
而狭义统一战线,又有以下四个特殊的特征:
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二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三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四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目的和任务,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已先后经历了民主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四个历史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进入了第五个阶段,即爱国统一战线的新阶段、新时代。
三、统一战线的功能和作用
我党为什么把统一战线赋予“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的重要地位呢?
这是因为,统一战线有以下三大基本功能:
一、巩固自身团结的基本功能
巩固自身团结,是统一战线的应有之义,也是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中提出:“上下同欲者胜”。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则在《吴子兵法·图国》中提出了“四和”的原则:“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以上论述都强调了统一战线中自身团结的极端重要性。
我党自创建以来,一直十分重视自身团结问题。比如遵义会议,考虑到党内的团结,只着重解决军事路线和军事指挥问题,未涉及六届四中全会的政治路线问题,会议虽集中批评了博古在军事上的错误,但又不过多追究个人责任,仍让其担任政治局常委,维护了党的团结。又如张国涛率军西上另立中央,党中央虽对其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不是一棍子打死,还是让其担任党内、军内重要职务,迫使其回头归正,避免了党的分裂,维护了党的团结,保证了长征的胜利。
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和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都表明,正确的方针策略,灵活的统一战线,是巩固自身团结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而只有领导者内部的团结统一,形成一个坚强核心,我们的党才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带领革命队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是争取中间势力的基本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要努力争取中间努力,与一切中间阶级和中间党派结成联盟。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也指出:要在力量对比暂时不利的情况下保存和发展自己,就必须争取中间努力,实行机动、通融、妥协的策略,与同盟者达成政治上的妥协,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一小撮敌人。
所谓中间努力,就是介于自身与最大敌人之间的政治势力。这些政治势力的突出特点,就是政治上左右摇摆、动摇不定。争取中间势力,就是在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过程中,想尽一切办法,使中间势力能为实现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积极支持或参加联合行动,至少能使他们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和立场。
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政党、团体,鉴于其立场、利益各自不同,因此其政治上的态度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一般而言,大体可分为左、中、右三种基本类型。对革命、进步的政治势力来讲,左派势力是团结和依靠的对象,中间势力是争取的对象,右派势力则是分化和打击的对象。而争取中间势力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吧它争取到自己这一方来,并能协商一致采取联合行动;另一种是可以争取其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也就是说,虽然不能争取到自己一方来,但又不至于倒向对方去,从而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以稳定巩固和壮大自己的力量。显而易见,争取中间势力在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敌人,又有利于求同存异和稳固发展,还有利于自身目标和自身利益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一贯以来,十分重视对中间势力的争取工作。红军到达延安后,我党召开了瓦窑堡会议,确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叶剑英为副书记、李克农为秘书长的“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当时,蒋介石把东北军推向围剿红军第一线,显然是一箭双雕的毒计,一方面借东北军之手剿灭红军以除心头之患;另一方面,又借红军之手打残东北军、消弱异己。我党分析认为,东北军与日寇有不共戴天之仇,而与共产党无冤无仇,围剿红军并非本意,因此极有可能在促蒋抗日上达成共识。于是,我党派出得力干部刘鼎和王炳南分别潜入张学良、杨虎城部,开展细致深入的统战工作,并特意释放被俘的高福源团长(原张学良警卫营长)回去做张学良工作,促成了张学良和周恩来的谈判,秘密签下互不攻击的密约,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求同存异和巩固发展。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团结各民主党派、民族资产阶级、广大文化人士和社会贤达,结成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后彻底打败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解放了全中国。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中间势力呢?我党在长期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首先我方要有足够力量基础,有正确的指导方针,使中间势力看到希望;其次是切实尊重中间势力的切身利益,至少不得损害他们的利益;三是采取灵活、实惠的方法手段,使中间势力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四是孤立和打击顽固分子,与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收到确实的成效。否则,就不能消释中间派的怀疑,进步努力就无从发展。
三、分化敌对势力的基本功能
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除必须搞好自身团结、极力争取中间势力外,还要想方设法分化瓦解敌对势力。
分化瓦解敌人,我国古人早就懂得。如伊尹为帮助商汤实行灭夏兴商的战略,结交下夏桀遗弃的元妃末喜,在夏朝统治集团内部进行策反活动。战国时期,为了打破合纵,秦国采用“连横”之策,其实质就是瓦解合纵,便于秦国对其他六国各个击破,最后大获成功。大军事家孙武所撰写的《孙子兵法》中,专门写了《用间》篇。他把间分为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孙武所讲的“间”,不仅负有刺探敌情的任务,还须具有从敌人内部分化瓦解敌人的本领,即合者使离、亲者使疏,以破坏敌人内部的团结。
为了战胜最主要的敌人,不同政治势力都会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同那些暂时还属次要敌人的敌人结成联盟。这种分化利用的统一战线策略,古今中外各种政治势力莫不如此。因此,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当然更应如此。正如列宁所说: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只有尽最大的力量,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极小的“裂痕”。
中国共产党一直来都十分重视对敌人的分化瓦解工作,党的机构中设有专职的城工部,军队中设有专职的敌工部。抗日战争时期,除了敌工部外还设有敌伪工作委员会,向日伪军开展宣传,派得力干部打入伪军内部,教育、帮助日伪军弃日投明。据统计,到1943年,仅山东地区在日伪政权内部建立的内线就有1000多条,有7000多名日伪军被分化瓦解。在延安,我党还筹办了日本工农学校。百团大战后的1941年5月,日本工农学校开学,第一批战俘学员为11人。随着日本兵俘虏的不断增加,先后教育、改造了约500名日本兵,后有超过100名日本战俘学员与八路军并肩作战。
在解放战争中,中共共产党与党外进步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国民党军队的分化瓦解工作,促成了一批批将军、士兵脱离反动政权,投身革命阵营。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杨杰将军联络前滇军六十军副军长万保邦,成立滇黔人民自卫军,配合我党领导的滇桂黔边纵队作战。中国农工民主党章伯钧、民革李济深,陈铭枢积极配合我地下党,成功策动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率部二万余人起义,为我军第一次城市攻坚作战的济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突破口。又如,民革、中国民主同盟、九三学社成员积极配合我地下党做北京战区司令傅作义的工作,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据统计,从1945年10月30日国民党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率部一万余人在河北马头镇起义(史称邯郸起义)以来,到1950年7月底止,经我党分化瓦解工作后,国民党政权中先后有大大小小的各种起义、改编多达146次,其中国民党军队师以上重大起义60余次。据1950年7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的《解放战争四年综合战绩》公报,有国民党军先后起义人员846950人,接受和平改编293030人,两者合计1139980人,这还不包括战场投诚人员,占到国民党总兵力的七分之一以上。
还有两航起义和招商局起义,是在我党直接领导下的爱国壮举,是震惊中外的两件大事。1949年11月9日,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由李克农负责,罗青长具体运筹下,原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和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率领2000多名员工在香港宣布起义,两公司12架飞机胜利飞达北京,从而切断了国民党政权的西南航空运输线,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创造了条件,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两航起义的成功,轰动了港九各阶层,直接影响了资源委员会、招商局和中国银行等27个国民党在港九机构的相继起义,加速了蒋介石集团的分崩离析,在政治上,经济上给国民党政权以有力打击。
综合以上情况不难看出,统一战线工作不愧是巩固自身团结、争取中间势力、分化敌对势力、壮大自己力量,最终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
(完稿于二〇二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编者简介:杨荣标,1950年出生,1969年参军,曾任团政治处主任、师司令部直工科科长。1987年底转业至金华市财税系统,任税务稽查局局长8年,在参与查处共和国第一税案(金华县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中,荣立三等功。2010年在金华市国税局总会计师位上退休。现任金华市税务学会付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