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梦里大华千百度 》
文:陈慧飞
在城市方砖的空间里生活太久,便有了到美丽的自然村“大华村”走走的企盼。
缘何大华村?起因《桃花江文化研究会》群里的文友朱明星老师2019年4月8日入驻大华村脱贫攻坚所写日记而熟知。从他每篇日记的字里行间,我知晓了一个贫困村是怎样朝着“美丽乡村”奋进的历程。因此,大华村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魂牵梦萦。

7月16日,我给朱明星老师微信留言,决定近日去大华村欣赏他的扶贫杰作,他爽快地答应了,并为我安排了村委何建章副支书做我的向导。
翌日,我和闺蜜再佳一早从益阳市打的前往大华村。

大华村坐落在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桃花江镇的东部,也是有名的楠竹之乡。离益阳市火车站只有20多分钟的车程,从“桃花江竹海旅游度假区”对面公路直入,沿一条柏油公路蜿蜒向两岸郁郁青青的条状带竹海峡谷进来,公路边及山脚下整齐划一的粉墙黛瓦小红楼,屋前青葱的禾苗,各色庄稼如油画映入眸子。

的士在通往大华村村民服务中心的拱桥边停下。打开车门,听到传播四野里那久违的广播声。错落有致,清新且富有诗意的带画小红楼给静静的小山村平添了几分活力。我想抓住这份别样清幽美好的乡村每一个镜头,在连接自拍神器的过程中,一位身穿白T恤留着大光头,高个,有点气质的中年男士关注地向我们靠拢。我以为是朱明星老师安排来的何建章副支书,笑问:“您是何建章支书吗?”他笑:“不是,我姓莫。”

(右二莫飞虎支书,左二何建章副支书)
莫生拿来两瓶纯净水给我们,并热情接待我们到“直播大华”展示楼。在一楼展览大厅里,“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精神文字及其图像占据了主展厅的整个右墙,间隔墙上“不忘初心”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引人注目。两个次展厅里,明镜似的玻璃版画将大华村的人文历史、居民改造、“六个一”建设、公共服务改造、花溪生态改造、竹产业、枫叶湖旅游产业、民俗文化、未来规划,详尽描绘,一目了然。乡村特产陈列室里,有桃花江原酱酒、山茶油、红薯粉、纯嫩笋、骨牌竹凉席和花村腐乳等。

“直播大华”楼有两层多高,晶莹白净的墙面,深黛的瓦瓴,竹条加护的窗棂,在“村民服务中心”和“直播大华,振兴乡村”大舞台的相映下格外清雅脱俗。
(中:入驻大华村的第一书记朱明星老师)
从直播大华楼出来,刚解决好村民问题的中等个,小平头,精神矍铄的何建章副支书笑容满面地和我们打着招呼过来,经他介绍,原来第一时间接待我们的是莫飞虎支书。面对这两位平易近人的村支书,大华村一下拉近了心灵感应的距离,给了我回家的感觉。

大华村纵向11.4公里,为了不使我们走路辛苦,何支书决定以车代步带我们光观大华村。
第一站:对大华村残疾人贫困户莫月耄(原名莫曰耄)的采访。
小车开进村里不远,在路边的一家农户门口停下。何建章支书介绍到:这是残疾人莫月耄的家。循门而入,狭长的堂屋里,身穿红色短袖衫,留着小平头,40来岁的莫月耄正站在半人高的台面旁编制骨牌凉席。他的对面也站着一个穿着鹅黄色T恤、短发、微胖,看上去略显智障的年轻女人在和他共享一台面各自编制着自己手上的凉席。我问莫月耄一天可编制多少凉席?他望着我不知如何作答,何支书说:“他是聋子”。

后来在朱明星老师那得到确认:他是失聪+肢残。莫月耄的母亲今年66岁,生有两个子女;72岁的父亲勤耕不息,日日在土地里种些青疏。简陋的厨房里,土灶边地下有满满一笸箕脆生生的长豆角和一笸箕青嫩嫩的黄瓜,那是莫父耕耘所得。我问莫母:“月耄一天可编几床凉席?”莫母回答:“小的两床,大的一床多点。”“是自家制来卖?”我问。莫母说:“不是!是帮忙加工。”看那一个个骨牌串成的凉席,对一个肢残人来讲,多么不易!不由对身残志坚的莫月耄肃然起敬。

(莫月耄一家)
远远地,听到何支书在隔壁和莫家人讲:“现在非洲猪瘟猖獗,你们要多加小心”!我起身去看他家猪圈。猪圈在厨房的右下方,栏里有7只白白净净的猪仔悠闲地挤在一角。
饭厅的后窗外,屋下有条汨汨流淌的小溪。溪边有一片菜畦,对面青山脚下有几座白墙黛瓦的小方楼被一丘丘绿油油的青禾,一条明朗的水泥公路点缀着,极目处,炊烟已散,芳郊绿遍,清幽独笼深深院。

出来时,月耄正在给一位村民理发。闺蜜点赞说:“真是勤劳致富啊”!何建章支书是土生土长的大华人,他告诉我们:大华村有1177户,3680人。贫困户125户337人。2014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在桃江县脱贫攻坚领导下,于2017年成功脱贫摘帽。莫月耄是残疾人脱贫中的典型案例。

第二站:莫应丰故居
沿着一条已经开拓好尚没硬化的盘山公路上去,何支书带我们来到了当代著名作家莫应丰的故居。
坐落在东北位竹山脚下平谷里的莫应丰故居正在全新打造中,几间全木黛瓦平房被青葱翠竹隔山相拥,宁静而有几分禅意。

(重建中的莫应丰故居)
听何支书讲:莫应丰祖籍桃江县石牛江,因莫应丰的父亲发现了这块净土,于是在这里搭了间木屋安生下来。莫应丰是这片灵山净土滋养出来的农民儿子,可惜英年早逝。其作品《将军吟》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莫应丰是大华村人的骄傲,为其故居开山让路,村民们积极配合不求分毫。

(通往莫应丰故居的人行步道)
为了让我们先感受一下莫应丰故居的周边环境,何支书建议我们从莫应丰故居已硬化好的水泥步道向山下走去,他开车原路返回在路口接应我们。一米多宽的步道掩隐在竹海与荷塘之间,九曲成径,一路竹影婆娑,碧如翠缎,幽静至极。一条深深浅浅的清溪流向山脚汇入花溪,路边有黄瓜棚,有包谷地。我不知在这条路上走了多少分钟?如果不是担心占用何支书太多的宝贵时间,我好想沿着莫应丰曾经走过的小路惬意地流连忘返下去。

下至路口,何支书早已在那等候我们。再佳见路边的青瓜棚上,青瓜鲜嫩可爱,想购买几条带回去,可主人讲:“随便摘来,随便吃,不收钱。”我们乐不可支地像小孩回家摘了两条洗净便吃。一口咬下去,清脆甘甜,回甘无穷。

第三站:大华枫叶湖
大华村有两泊湖,一个是大华水厂,一个是枫叶湖。去往枫叶湖的路上,何支书一直对朱明星老师赞不绝口。也不断地听到他接了不少村民电话,这样的事,那样的问题都找他处理,给我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视觉。我佩服他胆大心细,态度和气,办事利索。他说:朱明星老师进驻大华村后,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工作理念。他创导的“屋场会”不仅收益满满,而且被全系统推广。他不仅要让大华村真正脱贫、不返贫,而且要让其致富。
小车爬上高高的坡道,停泊在枫叶湖的坝头。枫叶湖原名“枫叶村水库”,集雨面积:0.8平方公里,水库库容:47.6万m³。因形似枫叶,故朱明星老师建议将其改名为“枫叶湖”。

卓见此湖,以为是画?绿如碧玉的湖面,四面青山叠翠,湖中竹林倒映。静水似叶,沿山逶迤,蓝天如洗,野渡无人,沿湖枫树悄然衬托这方遗落人间的瑶池。

枫叶湖散落在大华村的东南方向。对面,远山脚下,是群居的小洋楼。连绵的山脉,青黛着色,不是那些白墙黛瓦红瓦、充满生命原绿的青禾装点着这里的人间烟火,真以为是身在神仙结界的地方。若余生数十年,用我以后浮生来置换这里的几日烟火,我是乐意的。

第四站:赏大华村200亩荷叶田田
大华村不仅2万亩楠竹青翠,200亩荷田也很壮观。早听说大华村的荷花很美,更忘不了观荷。何支书深谙我来此之目的,一路讲解着大华村的蝶变,一路驱车往大华村最美的荷花池。

路边的荷花摇曳着花姿,粉嫩粉嫩的美如西施出浴。此处荷叶田田,有粉荷、青色莲蓬交映成趣。为了让我们尝鲜,何支书努力为我们采摘了好几只优质的莲蓬,让我想起姚贝娜的《采莲》。江南水乡,荷叶田田,稻禾青棵莫不如此。

此时,和风掀叶,碧浪无边。细心的何支书发现了田里的“富贵螺”,直说:“怪不得有些荷田结荷很少,原来是富贵螺在作怪。”听他一说,我也在此学了一些知识。

不过,这里的荷田的确很美。不仅茂盛,莲荷缱绻,而且竹山、莲叶、粉荷,还有隔荷相望的星星点点的民墅,以及淡淡的荷香,构成了一副唯美的十里长廊的世外桃源画轴。我欣喜地拍了一张张荷图下来,竟忘了把自己拍进去。本来不风不雨的阴凉天,也惹得骄阳开始嫉妒起来。

离开荷园的时候,何支书说:“来我们大华,可以春看油菜花,夏日观荷花,冬赏鸡冠花。”确实,在去往黄金塘竹笋加工厂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群正在路边种植鸡冠花的村民。

第五站:黄金塘竹笋加工厂
黄金塘竹笋加工厂坐落于“莫家大屋隧道”下方,在平洞高速公路北纬3度的位置上。主要用于竹笋食品加工一条龙服务,可安排70-80名村民在此工作,由爱华集团揽包,目前在建中,数月后可以交付使用。

大花村名,始于元末明初,解放后改名为“大华”村。村溪命名为“花溪”,流入志溪河水系。几千年来,因交通闭塞,隐于世外独守幽境。是党的扶贫春风吹进了这个角落,于是开始享誉中华。

(边工作边写下《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的朱明星老师)
在加工厂的建设工地里,我见到了从外地赶来的朱明星老师。他和刘鉴合创的歌曲《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里,有最感动我的几句歌词:“都说驻村是又苦又累的活,说句实话我没想那么多;山里山外同是一个太阳,就该一样的暖和。”自他2019年进驻大华村后,大华村2020年评为市级美丽乡村。

我问他大华村未来的规划?他回复:利用村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将着力打造大华村成为“特色乡村旅游+中国竹郁之乡+莫应丰故里+民宿+养老+清廉文化教育”基地,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打造党建红、创新蓝、生态绿、丰收金、幸福黄的“五彩”美丽乡村,描绘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何支书的全程陪同下,我幸福地圆了梦寐以求的大华村梦。告别美丽自然的大华村,我们准备坐大华村里穿梭的公交返回益阳。可何支书说因要去益阳办事,顺道送我们回益阳。路上,他给我讲述的大华村故事,我都一一记在心中,且待下回分解。
2021.7.21写于顺德
(背景音乐:《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原创作词:朱明星、刘鉴,作曲:孟勇,演唱:蝶当久)


作者简介:
陈慧飞,女,网名金贵妃,笔名生如琼花。广州市、北京丰台区作协会员,北京老舍文学院学员。秋之韵文学、卢沟诗词文学社社员,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桃花深处有人家》、散文集《一帘烟雨,倾世花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