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以太

弘扬姓氏文化,寻根问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特别重视乡土之情,依恋本源,讲究重生报本,尊祖敬宗。盛世修志,家兴续谱。在我短暂的人生经历里,有幸看到了王氏三槐堂.堂公支六修、七修族谱,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耳渲目染,让我学到了不少有关知识,看到了族人的聪明才干,体会了家族的亲切热情,加深了对修谱续牒重要性、迫切性的理解和认知。
家谱是记载一姓世系和族人族事的谱籍。它不仅是一家之史,也是对国史、方志的重要补充。作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家谱源于宋代,《宋史.艺文志》中就收录有司马光的《臣寮家谱》一卷。而在宋代之前,民间几无家谱可言。所以,任何一个姓氏在创修或续修家谱时,务必弄清家世源委。

“源”,是源头,指一个姓氏血缘的始祖,开基始祖或居迁始祖。“委”,水流所聚,是指居迁始祖所在地的族人传承现状,包括字辈排行、家规家训、祖茔祠堂以及人口迁徙繁衍等状况。这是家谱信息采集和文字编纂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一项难活与细活。若有疏漏差错,势必影响家谱的质量或伤害族人的感情。

我国姓氏起源于炎黄二帝,炎帝居姜水,以姜为姓;黄帝居姬水,以姬为姓。据史料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即东周二十四代皇帝周灵王的太子晋。
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王族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徏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中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守敬为司徒,时人号日“王家”,因以为氏。
明代《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七回:开篇说:东周灵王长子晋,字子乔,聪明天纵,好以笙,作凤凰鸣。立为太子。
多种历史资料不谋而合地显示,王氏之源出自东周灵王之长子晋,为开基始祖,应是定论。

王氏三槐堂的历史渊源,据宋史《王佑传》记载:北宋兵部侍郎王祜在朝为官,家居开封,积荫德而手植三愧于庭,预言子孙必有为三公者。王祜次子王旦于宋真宗时登上相位,实现乃父预言。王旦卒后葬于开封新里乡,并建王氏宗祠三槐堂于开封东门外,王旦孙子王巩和名士苏轼为挚友,苏轼写《三槐堂铭》,自此三槐堂名声大振,闻名海内外,三槐堂子孙遍布世界各地。成为王氏94个堂号中最大的一支,其次为太原堂、槐荫堂、敦本堂、永思堂、敦伦堂等。
后来有异议的不管是山西太原说、还是山东瑯琊说,应该都是太子晋之后人,至於我们属哪一支,诚如六世祖廷翰公在创修谱的序言里阐明的那样:”我家旧谱失于明季兵乱盖六十年兹矣”,无以为继。与其意猜,莫如空缺。但我想虽其中一段无文字记载,但从口口相教、广为流传的”王氏从山西太原(喜鹊窝)迁来的”说法应是成立的。

至于居迁始祖,六世孙廷翰公在谱序中明确的说:“我家先人遗言,先祖是从外地迁入雎陵(宁)黄山之连家桥,明季兵起避乱凤凰山之右。我先人爱其山势环抱、河水屈蟠,相传窝子里王氏是也,念始祖远不敢追,欲妄为附会不敢也,自祖堂公而后,始著讳字详妣其氏生有年、卒有日,葬地有录,伯叔附之祥所亲也”。翰公明确的说,我们的家谱传记是从堂公开始的,故堂公作为居迁始祖便是无疑的了。如此看来,王氏的开基始祖太子晋既成定论,居迁始祖堂公也无异议,而其中的一段家族历史,因战乱而无存续,只好待发现新佐证再于补录也不为迟。 时至今日,盖以”天下王氏是一家、不为一叶而障目”为念,重点放在当前,如今三槐堂王氏居迁始祖堂公后裔繁衍迄今,更难得的是堂公三世祖讳守元公茔墓仍存世于王窝老家,其他各支多乐居周边各地,据初步统计现有十五支族脉,分佈于邳州、雎宁、铜山、宿迁、泗县及海内外等各地的州县村镇,以王窝子为中心,附近即有: 堂 公长二三房支(王窝子、大王庄、太庙等村);守一公支(英寿山):岑 公支(王窝西头、双沟);一科公支(岗半王楼),玉时公支(小王庄),本智公支(东西黑树),思臣公支(朱集),思礼公支(岚山河湾等村),思齐公支(丁山等村),思瀚公支(岚山),真 公支(鲁庙等村),汝先公支(鲁庙等村),带河公支(龙集龙南等村),履 公支(高楼汤庄等村),迩 公支(邱集大、小王庄)。

当下适逢盛世,天下太平。中华崛起,海晏河清。我族为求本溯源,谱牒有序,堂公十五世广才公高瞻远瞩,敢于担挡,挑起七修族谱之重任,呕心沥血,退而不休。昼夜操劳,寝食难安。为修谱四处奔跛,八方联系,复博览群谱,延揽英才,使之修谱有据有序,从而进展迅速,解决了议而未决的难题,达到了七修族谱之目的。删掉了不必要的外加世系,厘清了连桥的来龙去脉,消除了认识上的误会,确立了黄山连家桥的历史定位。

为七修家谱,族人无不齐心努力,奋勇前行。十五世文玖公80高龄,耄耋之年仍逐家筹丁款,骑车往返魏庄——王窝多趟,精神可嘉,令人敬佩。
十六世冠之修谱积极性高,查找历史资料、联系外地族人、逐户排丁造册,使之一目了解。 十七世以民虽在外地,也在群里多次发声,为修谱出谋划策,贡献棉薄之力。
凤凰山下,黄河之滨。土地肥沃,山水秀美。物华天宝,卓尔不群。应敬佩祖先的慧眼识金,选择了这块丰腴的土地——环抱的山势、屈蟠的河水因家焉。我有幸三次走进这块土地,了却了追本求源、寻根问祖之念。 退休后的充裕时间,终于圆了人生的梦想,孩提时代就知道老家是王窝子,却不曾去过,区区几十里一旦走进,却有恍世之隔。当你走进“圣地”,果见山巍林丰,水甜情亲。不由得神情愉悦、心情释然,更发出心中的由衷赞叹曰:此时此刻,天时地利人和,恍若走进桃花源矣……。此时我也才知道这里还保存有王氏祠堂和堂公三世祖讳守元公碑、墓,遂与景兆树勤等一行前往虔诚谒拜。天地沧桑,源远流长。福天洞地,永世辉煌!
过了不长时间, 秀美的山水,神奇的传说,应邀又次驱车来到凤凰山下,山风微微,细雨霏霏,若闻凤鸣,犹见凰飞。感谢广才老、计涛弟熟山熟路、热情陪我登临凤凰岩洞,观金牛窟、金哈蟆窝,讲解传奇的历史神话传说,让我大饱眼福、大开恼洞……。
第三次来到风凰山,即是给讳守元公树立新碑的时候,同时安排各支族人寻根问祖,前住黄山连家桥一行,二者完美结合,相得溢彰……。此次目睹堂公三世祖讳守元公墓前皇清旧碑和今日新碑并存,犹如见到连桥风云卷舒于祖茔古碑之上,恍惚之间,万里长空现出了一座绵延悠长的时光隧道,穿越千年历史时空,引领我王氏三槐堂族人,再次踊跃地奔向更加光明辉煌的远方……。 

作者简介:
王以太,男,江苏邳州人,汉族,大专文化。部队退役后,先后供职于京杭运河江苏省航道、港口、等交通部门。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邳州文化研究会会员,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青年文学家》理事。先后在军报、省、市、县各级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近年有大量作品约百万字发表于各大网络媒体,著有《乡事春秋》《运水长流》等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