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精读背诵中学会写诗
张汝松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话千真万确,可是有些人,诗歌没少读,笔也没少练,而写诗水平就是不见明显提高,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缺少精读。多读书固然重要,但只追求读书的数量,不注重质量,缺少精读,肯定不行。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必须在精读和背诵上很下功夫。所谓精读,不仅要细心琢磨,深入领会,经典作品,名篇佳句还必须做到熟练背诵,背诵得越多越好。只有领会透了,深深铭刻在记忆里,才能消化吸收他人佳作中的营养,在写作中自如地运用。下面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分四个方面来谈:
一、从精读背诵中学会立意构思。先看笔着的一首绝句
《兰铃花》
青青剑叶缀银铃,香雪含羞暗有情。
风里妙音飘馥郁,清馨袅袅是心声。
之所以叫“兰铃花”,是因为她纤细枝头低垂的花朵,像一串银铃那样玲珑可爱。构思这首小诗,联想的起点和终点是铃声和花香,其思路是:既然名字叫兰铃花,她势必有铃声,而且音响必定不同凡俗,那么,她极其高雅的音响到底应该美妙到什么程度呢?通过联想和想象,笔者认定,兰铃花散发出来的袅袅清香,就是她美妙的乐音,也是带着芬芳的心声。诗凭此而立,意由此而生,因此才有了“风里妙音飘馥郁,清馨袅袅是心声”的句子。应该说,这个立意比较新颖。那么,灵感是如何得来的呢?答案是,来自于平时的精读和背诵。这首《兰铃花》,是一首题图诗。看到兰铃花的照片,诗思立即在心中涌动,花朵的形状和名字使笔者想到了古人的两首绝句。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是李白的《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四顾长安不见家。岳阳楼上闻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接着,脑海里又浮现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李白和高适的这两首诗,在构思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写的都是笛声,分别由古笛曲《落梅花》,联想到黄鹤楼和边关戍楼上飘落的笛音,这笛音就像是一朵朵梅花瓣,随风满天飘落。多美妙的意境啊!年青时学自由体诗,曾在《诗刊》上读过介绍“移感”也叫“通感”表现手法的文章,知道李白和高适这两首诗都成功地运用了移感的表现手法。笛声本来是听觉形象,通过联想,两位大师都把笛声这一听觉形象转化为梅花飘落这一视觉形象,创造了极其美妙的意境。所以看到兰铃花这幅图片,特别是“兰铃花”这个名称,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曾熟练背诵过的李白和高适的这两首诗,受佳作的启发,迅速地找到了联想的切入点。同样运用移感的表现手法,与李白高适的作品相比,拙作《兰铃花》略有变化。李白和高适,都是把笛声这一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笔者的立意则是说,铃声是满天随风散发的花香,把听觉形象转化为了嗅觉形象。如果没有精读并背诵李白和高适的这两首诗,肯定写不出《兰铃花》来。后来,我又拓展《兰铃花》的意境,写了一首
《牵牛花》
喇叭妙曲散芬芳,雅韵无声风里香。
妩媚仙姿吹唢呐,清新旋律醉朝阳。
牵牛引蔓纤藤软,奏乐攀高意气昂。
沁脾音符飞袅袅,飘春薰夏自悠扬。
若仔细体会这首《牵牛花》的首联和尾联,“喇叭妙曲散芬芳,雅韵无声风里香”及“ 沁脾音符飞袅袅,飘春薰夏自悠扬”,都能品出“岳阳楼上闻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和“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味道。在精读背诵中学会开合收放,跌宕起伏。按照律诗“起承转合”的规律,首联是“起”,颔联则是“承”。“起”,一般来说,就是先入题,明确点出所吟咏的对象;“承”,就是承接首联的话题,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吟咏,是对首联的发展和继续。到了颈联,则到该“转”的时候了。“转”是律诗写作的关键环节,所谓“转”,就是,不能只受题目表面意义的限制,要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让思绪伸向远方,拓展、挖掘更深远的内涵,在结构和气势上造成波澜,有开有合,有放有收。如果颈联该“转”不“转”,仍然停留在题目表面意义上,那就违背了律诗“起承转合”的写作规律,必然导致内容上肤浅乏味,结构上没有起伏。但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不能是断线的风筝、脱缰的野马,联想和想象必须有一根暗线与题目紧紧相连,拓展、创造出一种似断非断的微妙,在微妙中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读《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第四十九回,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先后写了《吟月》三首,第一首写得不好,第二首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她不肯罢休,日夜苦吟,梦里也在作诗,第三首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一般人读《红楼梦》,读到此处,大多不会太在意,不会仔细琢磨香菱这三首《吟月》前两首究竟不好在哪里,第三首为什么能得到众人的称赞。可是作为诗词爱好者,对这三首诗则不可不认真体悟。诗艺精湛的曹雪芹,故意在小说中写出了题目相同的三首诗进行对比,实际上,曹公是把自己的诗论和写作体会故事化了,有意借香菱学诗向读者传授律诗应该如何收放转合。香菱的前两首诗,都是有明显毛病的诗,其主要毛病在于颈联。颈联该“转”的时候却都没有“转”,笔墨仍局限在月亮本身的形象上,没有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思绪飞向月亮以外的远方,也就是黛玉所说的,“没有放开”,因此不能“寄情寓兴”,所以读起来平淡乏味。而第三首,则成功地克服了上述毛病。请看: 吟月三首(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寒。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第三首,与前两首相比,虽然每联都有明显提高,但最明显的提高却在颈联。颈联一改前两首的毛病,突破了月亮本身形象的束缚,由月亮联想到游子和思妇,这就充分体现了黛玉所说的“要放开”。“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写到了月亮以外,放得很远,但暗地里却始终与月亮紧密相连,不仅因为楼头和江上仍未超出月光的照射范围,而且借月亮写相思是古典诗词的传统,离人望月自然引起乡思之情,这两句令人想起“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以,虽然“放开了”,联想的翅膀飞到了“江上”和“楼头”,暗中却始终被咏月这根线索紧紧地牵着。这还不算,此联对仗十分工整,画面非常鲜明生动,完全没有出现“相思”、“思念”之类的词语,但无尽的相思之苦,却深深蕴含在“秋江绿蓑闻笛”和“楼头红袖倚栏”这十分生动形象的画面之中。由于颈联“转”得恰到好处,所以尾联收得也非常自然,在一放一收中创造了深远的意境,深化了主题。笔者早年曾写过一首《千年古木》,请看第一稿和第二稿的对比:
千年古木(新韵)
(第一稿)
沐雨迎风藏岁痕,披霞挂月送流云。
千秋旭日枝头举,一部秘籍心里存。
芳色凋零生迟暮,秋黄落去吐新春。
悠悠岁月今何在?遁入匝匝古树轮。
(第二稿)
沐雨迎风藏岁痕,披霞挂月送流云。
千秋旭日枝头举,一部秘籍心里存。
战乱平息出盛世,秋黄落去吐新春。
兴亡荣辱今何在?遁入匝匝古树轮。
第一稿刚写完时,自己觉得挺满意,可是过了两天再看,发现不仅有重复用字,而且平淡乏味。本来颔联“千秋旭日枝头举,一部秘籍心里存”,已经写出了历史的厚重感,可是到了颈联“芳色凋零生迟暮,秋黄落去吐新春”,不但没有让思绪飞得更远,反而又回到题目字面意义上来了。这时自己马上意识到,之所以乏味平淡,就是因为到了颈联该“转”的时候却没有“转”,哎,这不是犯了《红楼梦》中香菱前两首《吟月》的错误吗?毛病找到了,就好办了,经过认真思索,终于把颈联的上句改成了“战乱平息出盛世”,因为上句改得成功,下句“秋黄落去吐新春”借上句的“战乱平息出盛世”产生了象征意义,此时的“秋黄”和“新春”已不再仅仅指自然界的“秋黄”和“新春”了。由于颈联做了修改,所以尾联也随之修改为“ 兴亡荣辱今何在,遁入匝匝古树轮”。经过这样的修改,就增加了历史沧桑的厚味,使这首《古木吟》真正变成了感叹兴亡的作品。熟练掌握了起承转合的规律后,再写律诗,写到颈联,就知道到该“转”的时候了,就不会再犯香菱学诗那样的幼稚错误了。比如,笔者另一首诗:
诗配照·花窗(新韵)
纤柯瘦影画窗棂,兰牖芳宅映曙晴。
叶弄仙姿描玉户,枝发蕊瓶灿黎明。
云山槛外碧空远,溪树楼前绿水淙。
最是朝霞解人意,曦轩朗朗照花情。
首联和颔联采取描写的方法,画出阳光照射窗台、鲜花的具体画面,透射出了明朗欢快的心情。如果颈联再继续对花窗本身的形象进行描写,那就会令人生厌,所以思绪就透过花窗,飞到了窗外,“ 云山槛外碧空远,溪树楼前绿水淙”,这一“转,转得突然,却自然合理,颈联所描写的的景物,是照片上根本没有的,是根据花窗画面的格调,想象出来的,这由此及彼的想象,使境界豁然开朗,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山清水秀的新天地,春天的欢乐,也完全融进了颈联的画面之中。
第三,在精读和背诵中学习表现手法。
还以这首《诗配照·花窗》为例,颈联放开了,尾联自然当收回来,还得从窗外回到花窗上来。但收一定要收得自然巧妙,既水到渠成又要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而且一定要情景交融,令人回味。要做到“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是最难的。因为这张照片的景物是阳光照射花窗,所以结尾的思绪仍离不开一个“照”字。思考中,首先想到了“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唐】张泌《寄人》)。借用张泌的诗意,既然多情的月亮能为离人照落花,照射出相思的惆怅,那么,多情的朝霞就应该为咏春之人照窗花,照出赏花的愉悦。所以,就吟出了,“最是朝霞解人意,曦轩朗朗照花红”。吟完之后,再看照片上的花,没有一朵是红色的,不仅违反照片真实(题图诗不能脱离图片的景物随意吟咏),而且“照花红”,只为押韵,却缺少含蓄深邃。这时,突然想起了【唐】柳中庸《听筝》中的两句,“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于是就把“照花红”,改成了“照花情”,一字之差,就把鲜花拟人化了,使花充满了乐春之情,不仅朝霞解人意,而且花也多情,这就把诗人内心的喜悦注入了朝霞和鲜花之中,物我合一,使结句收到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 最后,再简单谈谈在精读背诵中学习锤字炼句。一提起锤字炼句,人们自然会想到贾岛的“推敲”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绿”字用得好,已成千古美谈。其实,类似这个“绿”字的用法,晚唐的韩琮在他的绝句《晚春江晴寄友人》中早就用过。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你看,“春青河畔草”中的“青”字,不是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用法、效果上相同吗?这还不算,首联“晚日低霞绮”的“低”字和“晴山远画眉”的“画”字,都用得十分巧妙。这教我想到了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说不定韩琮诗中那个“低”字的用法,就是从“野旷天低树”这个句子中学来的呢! 写诗最讲究炼字,仅修改一字,便使平淡无奇的句子诗意盎然的例子在古典诗词中不胜枚举。常写诗的人,经常因为一个字改得好而心花怒放。笔者还曾经写过一首《磨道随想》:
磨道随想(新韵)
匝匝碌碌转朝夕,不尽回环绕永期。
蒙蔽焉知别有路,因循可奈惯无思。
风光踏踏白龙马,石碾盘盘遮眼驴。
山水云霞取经返,依然磨道汗淋漓。
其实,诗词中的佳句,很少有未经反复修改,一下子就吟成的。这首《磨道随想》初稿的首联最初曾是这样的,“匝匝碌碌走朝夕,不尽回环踏永期”,写完后,觉得这两句太平淡,决定修改“踏”字,思考中,忽然想到了年青时在《诗刊》上读过一首写故乡的自由体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一根老井绳缠绕着故乡的春夏秋冬”,于是心头一亮,就把“踏永期”改成了“绕永期”,这样改完以后,就觉得“走朝夕”的“走”字也欠妥,根据“绕”字的意境,就又把“走朝夕”改成了“转朝夕”。这样改完之后,用词既准确又传神,“转”和“绕”,意味深长,用来写磨道驴再恰当不过了,与所抨击的因循守旧、缺乏开拓精神的主旨完全吻合,对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深化的作用。总而言之,诗歌创作水平,需要从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表现手法以及锤字炼句等多方面去提高,这些方法和技巧必须通过精读和深刻的记忆才能获得,因此,只是泛读,不在精读和背诵上下苦功夫是绝对不行的。

【作者简介】张汝松,男,网名松树,吉林省榆树市委组织部退休干部,一生酷爱诗歌,大学时开始写自由体诗,常有作品见诸报刊杂志,退休后开始写格律诗,在网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