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宝祥

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拍摄的邓彰德照片,下图2张
上一世纪60年代末的冬季,我们韩城150多名热血青年洒泪告别了故乡一方热土、家乡亲人,坐上了西去的列车,来到了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让我们这些“新兵蛋子”十分惊喜的是,我们服役的青海省军区独立师第一团,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团首长中,有几位都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拼杀、屡立战功的英雄战士,而荣获上甘岭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的邓彰德就在团司令部任副参谋长。我们心里充满了好奇、兴奋和自豪。初识邓副参谋长是在1970年的10月。那时,我参加完团里举办的新闻通讯员学习班以后,政治处领导就通过司令部把我从一连调到了报道组。

有一天,邓副参谋长检查机关工作来到我们报道组的房间,完后关切地问这问那,还嘱咐我们保持连队的优良作风,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报道组的组长(当时我们都喊他班长)张存禄对我们说:“这一次大家印象更深刻了吧?他就是咱们团的副参谋长邓彰德。别看他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他可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特等功臣、上甘岭战斗英雄,经历过枪林弹雨和炮火生死考验的功勋战士!”我们都惊奇地睁大了眼睛,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英雄真真切切的就在我们身边,却显得是那样忠厚朴实,和蔼可亲。

邓彰德在一团一营三连指导战士刺杀训练休息时间笑谈美帝纸老虎
一团的团部位于古城西宁市南门外的土城墙边,一渠碧水从城墙根下环绕着团部大院静静地流过。团部大门向南而立,显得有些简陋陈旧,门口的哨兵手持钢枪昂首挺胸,英姿威武,红五星红领章映衬着坚毅的容颜,引来过往人们的注目称赞。“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红色大字,把迎门而立的高大照墙装扮得光彩夺目,让人顿觉大院庄严生威,士兵仰望大字热血沸腾。3排极为普通的平房东西横卧,构成了指挥机关的中枢。每天一早,当司号长朱从军嘹亮的军号声划破黎明的天空时,不一会,就传来“一、二、三、四”的军旅男儿雄壮的声音,那声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便成了驻地人民群众耳中最熟悉最亲切最动听的平安曲。
不用看,邓副参谋长一定在这操练的行列中,标准的军人姿态、军人步伐、军人作风,精神抖擞,风雨无阻,普通一兵的形象让我们这些新兵是口服心服。在这绿色的军营里,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士兵兄弟用青春热血演绎着军旅奋斗历程。驻地的单位和老百姓知道部队有一位战斗英雄,都想一睹英雄风采。于是,常常就到政治机关联系邀请邓副参谋长作报告。
一站到讲台上,他觉得自己就是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宣传员。他到学校作的报告最多,给同学们揭露当年美帝国主义的罪恶野心,讲述志愿军战士坚强无畏,敢打硬仗,奋不顾身,夺取胜利的英雄事迹。希望祖国的花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宣讲中,他总是把荣誉归功于战友,归功于部队。当少年儿童给他系上红领巾敬礼,同学们唱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歌曲时,他笑得非常灿烂。

解放军画报著名摄影记者车夫(左1)和三连干部在一起
转眼间,高高挺立在团部大院的白杨树就披上了绿装,树梢在微风中摇动,绿叶哗哗作响,我迎来了当兵在高原的第一个春天,新闻报道组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那一天,我仔细琢磨着宣传股谢圣乾股长的话:一个人的能力总是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的。作为一名宣传报道员,采访英雄也是学习英雄、宣传英雄的优秀品质,锤炼自己做合格军人的过程。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近了英雄。我渴望更细致地了解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他是那样的勤恳敬业、平易近人。
“首长,当年你才十七岁,就报名参加志愿军了。抗美援朝上战场,打美国鬼子你不怕吧?”“不怕!我们都不怕!上了战场,当看到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有的倒在敌人的炮火中、枪口下时,心中顿时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好像眼睛都要喷出火来,一心想的是怎样消灭敌人,为战友报仇。你想,美帝国主义不让我们国家安宁,不让我们过好日子,都打到家门口了。

怎么办?听党和毛主席的话,消灭侵略者,一定得把它彻底打败。”“参谋长,电影《上甘岭》我看过好几次,真是惊心动魄。就说坑道里的战斗生活吧,没想到竟然是那样的艰苦。”“非常非常的艰苦。但是,志愿军战士都有钢铁般的意志,任何艰难险阻也动摇不了我们夺取胜利的决心。敌人用尽各种手段封锁了坑道,没有水,干渴了,实在忍不住,舔一舔坑道里的岩石,一股硝烟和苦涩的味道。一点尿都要珍惜,为了胜利,我们喝过…我们坚信这一场战争一定能胜利,为祖国和人民而战,始终保持了乐观的精神和高昂的斗志,度过了那一段极端艰难困苦的日子。”老英雄的神情充满了自信,充满了坚定。
“上甘岭战役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你们坚守的阵地经历了敌我双双多次的激烈争夺。志愿军战士都是革命硬骨头,用鲜血与生命创造了战争的奇迹。你一个人就消灭了一百多个鬼子,真厉害啊!”邓副参谋长似乎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绝不惧怕号称强大的敌人,侵略者在中国军队面前绝对没有好下场。在朝鲜的每一天,我们一想到身后就是亲爱的祖国,有我们的亲人和同胞,浑身就充满了必胜的力量。我们班就5个人,我的脑部也受了点轻伤。

但是,我们决不能后退一步,597.9高地绝不能丢。一天一夜,不知打退了敌人多少次进攻,最后,敌人集结1个营的重兵向阵地发动了最猛烈的反扑。回想起来,当时我们5个人胆子可真是够大的,等敌人冲到距离阵地非常近时我们突然跃出猛烈开火,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留下了几百具尸体。首长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我们做到了人在阵地在,红旗永不倒。”我心里一阵发热:“参谋长,祖国给了您崇高的荣誉:上甘岭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我们都很敬佩您,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突然,他眼睛湿润了,哽咽地说:“感谢党,感谢祖国,感谢人民。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我们有那么多的战友都牺牲了,一想起他们我心里就特别难过。我永远铭记着那些长眠于地下的战友烈士。我们活着的人,只有扎扎实实为部队建设多做贡献,才对得起他们。革命先烈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说完,我分明看到了老英雄脸上晶莹的泪珠。

我一阵深深的感动:一个从朝鲜战场上走下来的功勋英雄,从不居功自傲,从不炫耀过去,而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本职岗位上。他身材并不魁梧,可他真正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战士,他的形象在我面前一下子高大起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老英雄给我上了生动扎实的一课。我把我的感动变成了文字。不久,《青海日报》上发表的记述他事迹的通讯给了我欣喜和鼓舞。宣传股长谢圣乾看到后非常高兴,他鼓励我学习当一名校外辅导员。那一次,我走进西宁市小桥大街小学,课堂上,同学们看到解放军战士,都高兴的用小手鼓掌。
我给大家讲起了《南征北战》《上甘岭》的英雄故事,看着他们明亮清澈的眼眸和童真纯朴的可爱面容,更增添了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一天,《解放军画报》的著名摄影记者车夫慕名来到了一团。邓副参谋长正在1营3连检查指导工作。那天,连长张旭海和副指导员田培德,还有政治处宣传股的干事杜建英都来到了训练场。只见老领导身穿全套防护服,手握木枪,和战士们一起进行刺杀训练。他给战士们做示范说:“训练就要真练,不能摆花架子。敢于近战拼杀是我军的优良传统。

解放军战士得有压倒一切敌人,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气概,让敌人见了你就心生畏惧,闻风丧胆。军人不树立这种精神,就练不出过硬的真本领。”训练休息期间,邓副参谋长诙谐地给战士们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国鬼子的狼狈相。他说:毛主席告诉我们,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没有什么可怕的,大家看,朝鲜战场上,我们不是把骄横狂妄的美帝国主义打败了吗?战士们听得都开心地笑了起来。车夫的镜头记录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让英雄的形象在《解放军画报》展现出特有的风采。而他仍旧保持着普通一兵的本色,实践着自己的诺言,以充沛的精力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热血熔铸的军旅岁月是一首勇敢者的拼搏和奉献之歌,激荡在老英雄的胸怀中。退休以后,曾任我们一支队副支队长的邓彰德回到了故乡四川省南充市军休所快乐地生活,党组织的关怀温暖着老英雄的心。他依然是那样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气待人,乐观开朗。2020年10月,我欣喜地看到了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拍摄的照片,86岁的英雄邓彰德胸前挂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显得精神矍铄,神采飞扬。

英姿焕发的老英雄!看到你举起右手行起了庄严的军礼,这一画面让我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感动得热泪直流。我崇敬的老英雄!那一刻,你可是忆起了激战上甘岭的战火弥漫的岁月?以一个庄严的军礼,致敬我们伟大的党和亲爱的祖国母亲,致敬志愿军英雄战士那段为保卫共和国而浴血奋战的历史,致敬哺育他成长的人民军队,致敬金星闪耀的八一军旗,致敬为祖国英勇献身的亲密战友。一个庄严的军礼,表达了英雄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军队无限的热爱、绝对的忠诚,表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

70年过去,硝烟已散。缅怀历史,感慨万千。英雄功绩永载史册,英雄烈士千古流芳,英雄精神世代传承,英雄形象人民崇尚。鲜血与生命凝成的抗美援朝精神铸就了历史丰碑,光芒万丈,它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注入了人民军队的军魂,激励着人民军队永远听党指挥,勇担使命,发扬传统,敢打必胜。也鼓舞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雄赳赳、气昂昂地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奋斗!邓彰德,我们身边的战斗英雄,风雨同舟的前行中,我们都熟悉他的故事,佩服他的胆魄,仰慕他的品德,崇敬他的精神。

30多年过去了,老一团的干部战士都十分牵挂他。当看到他容光焕发的照片时,微信群里不断传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情祝福。我拨通了老首长的手机:“老首长好!我们都很想念您!祝您生活愉快,幸福安康!”我又听到了那曾经的熟悉的声音:“谢谢!祝你家庭幸福,生活快乐!”我的心好温暖。致敬!共和国的人民英雄!致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怀念在英雄身边度过的激情燃烧的军旅青春岁月。

《作者简介》
颜宝祥,陕西韩城城古村人。1969年冬季入伍到青海省军区独立师一团,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团政治处新闻干事。1982年10月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历任武警青海省总队第一支队宣传股长、政治处主任、支队政委等职。1998年12月从武警西宁指挥学校政治部主任岗位退休,上校警衔,现定居西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