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簧片觅快乐
作者:范胜利
1821年德国人布什曼发明了大众乐器、口袋钢琴—口琴,这个舶来品经历了一百年传入中国。它第一个上岸的地点选择了天津,第一次在中国的演出是南开中学口琴队在东南角的公演,不但介绍、演奏了西洋乐噐,且向国人展示了这小巧乐器的神奇魅力,为口琴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30年代,平津口琴界交流频繁,国际上中日交流颇多。每次演出都获较大轰动,反响极佳。1935年还为赈灾举行义演。但“七七事变”后,华北时局动荡,平津囗琴演出地不复存在。日本人佐滕秀郎想方设法与口琴界合作,但中国人不愿做亡国奴,借口径费问题纷纷解散口琴队。
我与口琴结缘是1958年上小学时,偶听中央电台播放石人望大师吹奏口琴曲。奏的曲子忘记了,但被那美妙动人的音符征服了。磨爸妈要点钱,加上不吃早点省下的积蓄,花二元钱买了一只口琴,摸索着练了起来。后来竟能将会唱的歌曲都能吹奏出来,虽然不规范,但也自娱自乐。随着年令增长,对口琴渐淡漠了。
退休了,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天津电台“夜访百家”,自称口琴发烧友的張军是当晚的嘉宾。他介绍了有关口琴的知识和与口琴的情结,又吹了几支曲子,点燃了我重拾口琴的愿望。几经辗转与张先生相识,每周一次向張先生学习与交流,加深了对口琴的识,吹奏水平也相应地提高了。口琴丰富了生活,愉悦了心情。几次带“白眼”到小区活动场,她做她的游戏,我带上口琴练习留下的作业。天长日久,我竟成了被称为“吹口琴的老爷爷”的小区名人,六七位和我同龄人买了口琴也跟我学了起来。我们每周三次,聚在一起,聊天侃地吹支曲子,其乐融融。
其实吹口琴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演奏时又吹又吸,吐故纳新,在悠扬的口琴音调中享受。像石人望大师,虽经磨难,高龄高寿才驾鹤西去。当今“亚洲复音口琴王”杨敬民年初来津演出,令观者大开眼界,齐呼过瘾。他时年59岁,但语言幽默,风度儒雅,唇红齿白,身手敏捷,活脱脱40多岁的样子。
我悟到:学会吹口琴不难,达到高水平不易。有点乐感、有点悟性、下点功夫,三个月吹会唱的歌曲,探囊取物尔。
走进口琴魔音中来吧!在簧片的震颤中,让五线谱融入我们的生活,或许你能循着口琴的幽幽小径,自己并携带晚辈们一起走进更高的音乐殿堂。诗曰:
大众乐器唯口琴,
敢与琴王并蒂音。
童稚吹歌踏晨路,
翁妪奏曲颂晚痕。
突闻节差哈哈乐,
偶觉声谬较较真。
群戏独享步天籁,
魔韵虽弱亦销魂。
摘自天津“中老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