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成了天使无情的选择
------电影《狗镇》观评
骆久红,祖籍湖北蕲春,出生地新疆阿克苏,居住地山东东营。教书育人三十载,闲暇时舞文摄影。出版过散文随笔集《流年碎影》,文章散见纸媒和公众号,偶有获奖。在泥土里生活,在云端上读诗。

邂逅《狗镇》,仅仅从电影名字上来看,毫无吸引力,豆瓣的高评分让我忍不住点开一看究竟。
三个小时的电影,用舞台剧的形式表现,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电影还可以有这样的表达方式,对自己的孤陋寡闻并不是很感到惭愧,毕竟这个世界上,我们未知的东西太多。感到幸运的是,电影在2004年上映,时隔13年之后,我居然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和它相遇了。没人引领,无人推荐,误打误撞邂逅经典。
这绝对应该算是经典。应验了那句话:有些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 。
本年度看到的最深刻的电影,非《狗镇》莫属。导演拉斯·冯·提尔简简单单地一笔一纸一勾勒,人性丑恶的浮世绘便跃然纸上。以最简单的工具剖析最复杂的人性,这就是它的惊艳之处。这是一幕舞台剧,场景、道具、人物等简约到极致,连那只狗也是用粉笔画出来的象征物。也许导演刻意在淡化什么,简化一切能够干扰视线的障碍物,以便于观众能够脉络清晰地游走于他所横陈出来的哲学世界中,在人性共同的试验场上,经历人性的考验与灵魂的拷问。
格蕾丝:黑帮老大的女儿,她有着美丽的外貌和善良的内心世界。由于看不惯身为黑社会老大的父亲的穷凶极恶,胡作非为,而离家出走,其实就是想和象征着强权、专制、暴力的父亲决裂,某种意义上来说,格蕾丝像一个降落凡间的天使,是民主、平等、友爱、和平的象征。
从电影中两个情节可以看出她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一是她在逃到小镇的那个夜晚,由于饥寒交迫,无奈地在莫伊斯的狗舍里偷了一块骨头,为此她不停地在汤姆面前自责;二是她对于爱情的期望和对交往底限的坚守也说明她有着良好的道德约束。对于人性,她始终怀着美好的期望,在进入小镇并且得到小镇上居民的收留后,她小心翼翼地甚至有点感恩戴怀地与小镇人们相处,以期能够继续呆下去。
天使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来到了一个错误的地方,至此,遭遇了惨不忍睹的命运。
格蕾丝为了留下来,忍受着小镇人们对她不断升级的侮辱和折磨,那些曾经善良朴实的男人、女人、小孩,慢慢地张开了满嘴獠牙,向这个无所依靠的女子扑过去。
看见她隐忍地忍受各种折磨,内心感觉像是有个气球快要爆炸!为何不反抗?为何不离开?难道是在以自己的悲惨来为无恶不作的父亲赎罪抑或是在心里还保留着对人性善的期待,期待狗镇那些丧心病狂的人们,因为自己的忍辱负重而停止向恶之心与行动?
可惜的是,狗镇的人们并没有成全她。在摧残她肉体的同时,也彻底摧毁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当她父亲因为狗镇居民的告密才知道她的行踪,前来“解救” 她 ,愤怒地建议杀掉那只唯一的狗并钉在墙上以示警戒时,她却平静又坚决地说:杀人,全部杀光!
被爱的人出卖,无疑是格蕾丝悲惨命运中最惨痛的一刀,大概也是触发她斩尽杀绝的诱因之一吧?让毁灭来得更彻底一些。
善恶在那一刻发生了扭转。善的格蕾丝随着狗镇居民的被杀也死掉了。
汤姆:小镇上的一个无所事事的哲学家,格瑞丝来到小镇后爱上的人。他把研讨人的灵魂和传播善良看做自己的职业并乐此不疲,这使善良的格蕾丝很容易被他吸引。刚开始,还为格蕾丝感到庆幸,遇到了一个能够心灵相通并给予温暖和帮助的人。随着剧情的发展,证明了这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打着拯救和爱情这两个冠冕堂皇的旗号,一直有意无意的对格蕾丝实行强迫性的要求,当从肉体上占有格蕾丝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被格蕾丝识破后,他向狗镇的人们提出将格蕾丝出卖。这些足以说明他的本质和这个镇子上的所有人一样的丑恶,甚至更丑。 披着羊皮的狼!虚伪的卫道士!
导演是否用汤姆的堕落告诉我们,人类辛辛苦苦累积了几千年的道德,其实不堪一击,一捅就破。
狗镇:原本平和民主的一个地方,因为一个外来的求助者的介入,打破了平衡,使得这里的人们不知不觉滋生出一种高傲感,以至于在后来慢慢地无情地甚至“合理”地对弱势的格蕾丝施暴时,他们显得是这样理所应当。这真是一个人性的试验场。导演也在借助电影,向我们发问:如果你身处那个环境,你会如何做?如果环境向恶,身处其中的人们是很难洁身自好的,如同狗镇的人们,用很明主的投票方式集体通过将格蕾丝出卖一样的道理。那时,人们早已忘记了善的基本是,即使做不到雪中送炭,起码也要做到不落井下石。
影片的结尾,貌似残酷,实则是一种必然。杀戮成了天使无情的选择。,当格蕾丝的枪口对准汤姆的脑袋时,当狗镇的人们在机枪的扫射中一一倒下时,那种杀戮让人在震惊痛惜的同时居然还有些微的快感。请不要怀疑我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借用主人公的那句话:狗镇的存在将是灾难,消灭它更好。也就是说,这种杀戮其实扼杀的是邪恶灾难。问题是,除了以暴惩恶之外,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抑制住人性之恶?再有,一个狗镇消失了,此处恶的消失能代表所有恶的消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