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劲松 孟祥
“王教员,56年前,你为了掩护我们而壮烈牺牲。如今,你一个人静静地‘躺’在运河岸边,可你救下的12个人已是儿孙满堂……”
7月14日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牺牲纪念日。在青松翠柏掩映下的王杰烈士墓前,邳州市王杰民兵班老班长、82岁的老党员李彦清,代表当年被救下的12名民兵和人武部干部,再次看望他们心中永远的“王教员”。在老伴吴增英的搀扶下,老人深深地一躬,洒下滚滚的热泪。
1965年7月14日,在原邳县张楼公社,当地民兵在进行军事训练时突发意外。在炸药包即将爆炸的一瞬间,负责训练的部队教员王杰奋力扑向炸点,用年仅23岁的生命,保护了在场的12人。这惊天动地的一跃,诞生了伟大的王杰精神,更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红色基因,深深植入李彦清等人的血脉。
八年后,在原邳县戴庄民兵地雷班实爆训练中,同样担任教员的李彦清为了掩护女民兵胡秀玲,毅然孤身排除哑雷,不幸被炸得双目失明。
“王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又为掩护他人身负重伤,是党组织的精心救助给了我第三次生命。我要把有限的生命,奉献在王杰精神的宣传上。”从机关、工厂到军营、学校,李彦清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56年来,他义务宣讲2900多场次,影响和感动280多万人。
2005年,邳州市王杰精神研究会成立,李彦清任会长。拥军模范汪春恩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11年接任会长。为更充分挖掘王杰精神,汪春恩自费走访王杰家乡、生前所在部队等,行程2500多公里,收集资料500多件。
在汪春恩看来,除了“一心为革命”“两不怕”和“三不伸手”,王杰在日记中的“人生四问”有着更深刻的时代内涵。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最大的痛苦。”56年来,“人生四问”历久弥新,其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每个人尤其是共产党员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绽放着时代光芒。
2019年,王杰精神研究会的“接力棒”交到了邳州市王杰中学校长宋端凯手上。每年的清明节和王杰牺牲纪念日,宋端凯都会带着孩子们来到王杰的墓前悼念、追思,播下一颗颗理想信念的种子。
在党的百年华诞前夕,王杰烈士陵园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年上半年,场馆已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十几万人,比往年翻了一番。”王杰烈士纪念馆副馆长焦子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