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
——《葛公中学校史》卷首语

安徽省东至县葛公中学校长 胡明启
葛公中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葛公因晋代葛洪炼丹留山而得名,又因三县通衢的古徽道而闻名。葛公也是红色故里,葛公的红色文化,葛洪的尊儒崇道的思想和刻苦治学的态度,徽商的爱国、进取、竞争、和协、勤俭的精神积淀成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葛公独有的精神财富。葛公中学承红色文化,沃土培育精英;秉徽商精神,惠泽万千学子。

葛公中学自1968年创建至今已有五十三年,五十三年的文化传承,五十三年的励志奋斗,五十三年的巨大变化。她创建于文革时期,壮大于改革开放,成熟于盛世今朝!几易校名,几度扩建,从初建时的几栋平房发展成为今天的校舍标准化、教学现代化,环境美好化的农村初中。学校的每一点变化,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葛中人奋发向上的汗水和智慧,包含着葛中人对这座古老学府的拳拳眷爱之情,葛中人早已把她融入在血液之中,与之共呼吸,同命运。怀着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代又一代葛中人前赴后继,把毕生的精力和时间都献给了葛中,献给了葛中的未来发展,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历史的车轮把教育推向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教育越是要走向现代化,我们就越应该反思传统,审视历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读史明智慧,砺志开未来。历史如散落的珍珠,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只有把它挖掘起来,予以加工打磨,才能成为耀眼的项链,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首次编写葛公中学校史,就是想把葛中几代人的奋斗经历从历史的尘封中寻找出来,留存于世。但由于年代久远,几度扩建,原有的零星资料几乎遗失殆尽,我们只能从在学校工作过的老同志的走访中寻找一些痕迹,很难复原成学校发展的全貌。虽只有零星半爪,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它能穿过历史的漫漫烟尘,带给您关于昨天的诸多美好温暖的回忆。让岁月在此永恒,让往日重现眼前,在历史中回顾过去,在历史中展望未来。

“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彼得·海尔),我们编写校史,就是要缅怀前人的“三牛”精神,继承优良的校风传统,把过去的历史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去谋划学校的未来。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要与时俱进,推动基础教育尽快转移到注重内涵、提高质量上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学校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发展定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内涵发展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学校发展愿景是内涵发展的方向和核心价值,课堂、课程、教师、学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良性运行机制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学校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和美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生态环境。内涵丰富,任重而道远,总之一句话,就是把一切资源优势变成育人优势,把学校办成师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感动和热情。我相信,学校几十年积淀的精神财富定能激发我们改革创新的感动和热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立校之本,以改革创新为兴校之策,以夯实内涵为强校之路,以彰显特色为靓校之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把学校建成一所农村示范初中,谱写出葛中更多更加壮美的诗篇。
2021年5月26日

附:
胡明启个人作品
一、葛公中学大门楹联
东徽道 西留山 仙寓美景名天下
南天官 北阁老 秋浦源头出俊才

二、葛洪文化商业街天桥西面楹联
门衔徽道聚商贾 户对留山出俊才
三、诗词作品
1、七律•赞葛中学苑楼
小桥玉阁画中楼,老少安居不用愁。
起曲串门平步走,哼歌逛市畅心游。
窗含徽道古村落,户对留山翠岭头。
宜学宜商宜养性,人财两旺乐悠悠。
2、葛洪传吟
沧海留山笑葛洪,人间岂有羽仙翁?
炼丹旧址今犹在,不见当年驾鹿童。
儒道医文皆可颂,阴阳地理实非空。
天人合一传千载,古镇斯缘名葛公。
3、赞古徽商
石板悠悠古道长,明清时代过徽商。
辛勤辗转蓄家业,诚信经营走四方。
修路兴黉行善举,扶贫济困助田桑。
亦商亦仕扬华夏,虽富犹仁德惠长。

4、冬日徒步红旗岭有感
空山冬雨后,徒步祁门游。
云绕珠坞里,雾锁宕里沟。
溪流坪竹水,泉下良禾洲。
无恙杜公在,爱居农舍楼。
注:珠坞里、宕里、水竹坪、良禾口等皆为祁门县新安镇良禾村地名。
5、雪后探访老皇城有感
大雪封山路,轻装觅古城。
三门残壁在,一井水池存。
惮惮复明计,拳拳阁老心。
山城惜别后,空留报国情!
注:
老皇城座落于东至县葛公镇梅术村。据说清入关后,崇祯皇自缢,孔阁老接两太子回乡,在梅术造皇城、授太子学业,当时因历史条件及地方客观条件限制,皇城仅造东、南、西三门及一井池,对山立太子庙,北门未建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