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发诱导的教学艺术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一章,是孔子讲自己的教学经验,充分体现了其启发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
“不愤不启”的“愤”即激愤,心中涌积出某种情结,产生强烈的欲望、愿望就叫激愤,用在求知上就是求知欲望。只有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学习。“启”在这里应该是“开导”的意思。“不愤不启”的意思,就是说在学生没有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开导他学习。不开导他并不是不理会他、不教他,而是要想办法激发他的兴趣,使他产生学习的欲望,培养他求知的原动力。
“不悱不发”的“悱”就是心中产生了疑问。有疑问就会想办法搞清楚,这是学习的动力,是兴趣的进一步延续和引深。“发”是“开发、拓展”的意思,即拓展知识。 “不悱不发”的意思就是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就不去拓展知识,而是要继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当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产生了想要弄清原委的动因时,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帮助诱导他解决问题,教给他求知的方法,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意思是说,当你给学生教了知识的一个方面,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的方面,“ 不复也”的“复”是“再”的意思,即在这种情况下,就不给他再讲授新知识,原因是他对正在学习的知识还没有完全弄通弄懂,融会贯通。
在这一章里,孔子给我们揭示了获取知识学问过程中“愤、悱、悟”的三个阶段及其所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愤”是求知的第一阶段,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首要的不是给学生教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激发猎取知识的强烈欲望,这是人认知事物的内在动因。
当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之后,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子,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时候,教师就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去发现问题。当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有了“新的发现”,心中产生疑惑,这就是“悱”,说明学习进入了第二个状态,即:主动思考状态,这时候,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启发他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他弄通弄懂。
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解决了一类问题,但却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是一知半解,这时候,教师就要进一步开导学生开拓思维,拓展知识,直至最后融会贯通,达到“悟”的程度。只有在这时候,教师才可以给他讲授新的知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悟性”,把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等强迫式教学方法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程度,只讲过程,不注重实效,让学生“吃夹生饭”的做法,这在现代教育中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开启学生的智力而努力,总是在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会打压学生对任何事情的兴趣,更不会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学生,总是努力培养弟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唯有这样老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会独立思考的弟子,也唯有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弟子才可能会在将来有大的作为!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丶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