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董素印简介:
江苏省射阳县政务办董素印,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某市级网站特约编辑,从事新闻宣传、党委秘书、新闻采编、党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三十多年,100多万字新闻、文学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媒体采用,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入选《中华文化人才库》。

浴火重生“新四军”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盐城,因为新四军在此重建军部而被誉为“苏北的延安”,
在中国抗战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盐城“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的新四军纪念馆,更是享誉海内外,成为重要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前,有幸慕名再次前往拜蔼。

据介绍,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惨案发生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撤销新四军番号。为了坚持抗战,反对分裂,中共中央军委随即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在江苏省盐城重建了新四军军部。新四军重建军部,恢复了政治委员制度,从此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成为一支真正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战军队。经过八年全国抗战,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31万余人,民兵、人民自卫武装发展到96万余人,共歼灭日伪军31.7万余人,同时付出了伤亡8.9万余人的代价,建立了地跨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为坚持和发展华东人民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四军纪念馆由主馆区、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以及军部旧址泰山庙三部分组成。步入新四军纪念馆门前广场,一座雕塑昂然矗立:只见一位新四军号手昂首挺胸,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捷步奋蹄的战马背上,眺望远方,吹响奔赴抗日前线的号角,塔基刻有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上将的亲笔题词:“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面对纪念塔,不禁想起了当地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扛起大枪打伪军,抡起大刀砍日兵……”, 当年“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壮烈情景历历在目,让人浮想联翩。
走进新四军纪念馆展馆,映入眼帘的正面巨幅屏风上镌刻着毛泽东手书——《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这一命令是在皖南事变发生后不到两周即发布的,从此开始重建新四军军部;右面墙上,写着邓小平的题词:“中华儿女们记着:你们的幸福生活是用血换来的”;在新四军纪念馆中大厅左面墙上,写着江泽民的题词:“江淮英杰,卫国干城”;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对新四军丰功伟绩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步入展馆区的六个展厅,以经历的时间为顺序,以新四军全面抗战为经度、以新四军统领各个抗日根据地为纬度,包括“进军华中,开辟敌后抗日战场”、“重建军部,全面加强部队建设”、“坚持抗战,纵横驰骋江淮河汊”、“反攻作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等4个部分、32个单元,共展出了新四军组织领导华中军民坚持敌后8年抗战的1000多幅照片、大量文物史料,和发绣、泥塑、油画、铁画等工艺美术作品9000余件(幅)。充分展示了重建的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展敌后抗战、组织攻势作战,实行局部反攻,巩固、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组织军民抗灾抢险、发展生产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成为新四军浴血抗战、浴火重生、军民一家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见证。
讲的人用情,听的人用心。穿越展馆仿佛跨越时空,让人再次经受革命的洗礼和教育,深刻感受党的英明和伟大,对新四军在盐城的那段光辉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我不禁暗下决心,一定要用我手中的笔,讲述好红色故事,传承好历史经典,发扬好铁军精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历久弥新,为建设富强美高新盐城贡献一己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