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镇丁辰祎:
荣豋清华榜,三代大器成
文/王振锁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丁辰祎被清华大学录取早已成不争的事实:文科681分,河南省第三名,郑州市第一名,自2021年6月25日公布分数之日起,清华大学2020年文科第一名就入住郑州,朝夕陪伴着丁辰祎;母校的老师、班主任也一再叮嘱丁辰祎,报清华,报清华。因为这个分数,是中国任何文科院系都青眯的成绩。
但消息传到丁辰祎的老家——宜阳县白杨镇龙窝村,还是掀起了一股龙卷风:龙窝村的街坊邻居都纷到丁辰祎的爷爷丁现有家拱手称贺。丁辰祎是白杨镇的骄傲,也是宜阳县的骄傲!
笔者今天上午有幸采访了丁辰祎及其家人。丁辰祎给人的感觉:大方、阳光、有主见、很健谈。
说到今年的高考感觉,丁辰祎说:八个字,正常发挥,评卷公平。他说,今年高考就分数说,与平时基本一致;就试卷说,比平时摸拟题要顺手,思路顺畅,能进行常规推理。谈到高三的学习体会,丁辰祎说:高三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弱科学习一定要大力度,一刻都不能放松。本来就是弱科,一旦缺漏,很难补起来。像我的政治学科,每一章的要点我都是要死背,尽管费时费力,也不敢懈怠,漏了一章,就永无可补。强科,本来就到天花板上了,再费时,往哪跳,守好阵地就行了。
其次是对死记硬背的理解,文科学习必须死记硬背,记好每一个要点,记牢每一个时间,记准每一个人物事件。只是运用时不能死,不能硬,学会灵活。还有像语文政史地简答题的套路,必须死记,对提高分数特别适用。
其三,能大刀阔斧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发现自己的学法无效果,就听老师的,老师的方法一般都很适用。如我高三前半学期的作文一般在45左右,再着急都提不高,老师让我们背范文,套用议论文三段式,我照作了,作文也逐步提到55分左右。
说到高三冲刺时期的学习心理,丁辰祎说:
一是能主动出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学什么;
二是要有自己的大规划,一周的,一月的,而非一天的;
三是记牢各科的知识框架,即章节的知识点要了然于心;
四是时刻存有危机意识,去掉一切㓜想和侥幸心理;
最后,不受学习以外的任何人、事干扰,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心态。
说到家庭对学习的影响时,丁辰祎看着身边的父亲丁海峰,我从懂事起,都是照父亲的样子学的。他工作很忙,但为说明知识没有难点,曾在我上初中后和我一起读书,练字,做题。关于对孩子的影响,干脆让爸爸说说吧。丁辰祎年轻的父亲笑了笑,看看坐在身边的老父亲,说,这牵扯到家风了,还是让我老父说吧。
丁辰祎的爷爷丁现有虽然八十有三了,但看上去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对话间时常顾盼神飞,一点没有耄耋老人的样子。
谈话中我们了解到,丁辰祎今年荣豋清华榜,还真不是偶然的。肯吃苦肯努力,是我对己的要求,也是对孩子们要求,老爷子说。
"我就是靠这两点16岁时被保送赵保三中的,以后又因成绩优秀,三中没毕业,就被推荐到韩城人才培训班,我学了兽医。期满后先后在三乡、白杨、县局工作。那个时期我没感觉过累和苦,到哪都受到领导和群众表扬。
"四个孩子和我一样,不怕苦不怕累,我在白杨时,都跟着我吃红薯面馍,红薯面条,生活连一般人家都不如,可是学习都不放松。老大其善先考上豫西师范,给弟弟们带了好头,后来三个弟弟先后考上西安交大、南京农大、和洛阳师院。现在两个在政界,两个在科研单位。俩女儿虽没考学,但都会吃苦,会努力。
"贵人相助,对我们家的影响可不止一时一事。老爷子说到自己上学时,成就快,成才早,就得力于初中时的保送和高中时的推荐。
"我家老二考上西安交大时,街坊让演电影。天黑时村长让人把挂在街头的电影幕布取下,说:得去大队部演,这是咱全村人的光荣。并亲自把幕布背到大队部。这件事,全家人激动了好几年。
"家里粮食少,攻不住几个孩子上学,白杨公社一领导曾给我出主意,把村里卖猪发的饲料证收起,我帮你换成粮票。那时候,谁家卖猪了,公家发养猪户一个饲料证,凭证买饲料会便宜好多。但农家一般不去买,听说我要证,知道的就主动送我家。孩子们都很感动,决心用努力学习来报答。你说,这些人不是贵人啥。"
最后老人说:前些年有句口头禅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我内心早就有个不成文的约定,生活再急也不能放松孩子们的教育。我从不和别人比吃穿住行,虽然屋子露着天,也从不缺孩子们上学用度。
话到这里,我用调侃的语气问丁辰祎的父亲丁海峰:你现在为孩子不用倾其所有了吧?
丁海峰四十多岁,一开口就明显感觉到高级知识分子的睿智。他重点谈了自己的教育观,新颖、客观、启智。
孩子们的人品、身心健康永远比孩子的学习重要。学业不成可再来,走了斜路悔不及。
这是其父的徳育观。
对孩子的学习,不必提具体的分数目标或名次目标。我看重的是他平时的学习态度,而不是考试的结果。态度端正,平时努力,比结果更能看出孩子的未来。
这是其父智育观。
不要希望比别人好,而要关注自身进步。追求完美,往往导致浪费大量时间。
这是其父的教育观。
对孩子关键在启智,在启动内动力。让孩子知道学习为谁,学习的主体是谁。学习和社会的关系,和后辈的关系,和终生的关系。使唤醒他学习的自觉性。
这是其父的方法论。
他还提醒家长:
爱孩子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不是因为他学习优秀;与老师斗无未来,与医生斗无健康;孩子们更喜欢放手的家长,家长也要喜欢能行动的孩子,因为做比说更重要。
发现丁家三代的共同点了吧:积极向上,聪慧健谈,充满正能量。
我们也不难从中发现一个秘密:丁辰祎荣豋清华榜,是丁家祖孙三代精华相传所成。
为丁辰祎祖孙三代喝彩,为厚重白杨自豪!

作者简介
王振锁,宜阳县白杨镇西马村人,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退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