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往事之夏夜乘凉
作者 董振芳
主播:耐心等待

似水流年,不知不觉间又到了一年最热的盛夏。
炎热的夏日夜晚,看到大家都躲在空调房里享受风凉,常常会想起小时候夏夜乘凉的往事。
记忆中那时候夏天特别热,太阳如同一个大火球,成天高高悬挂在天上,空气被炙烤得滚烫滚烫的,好像擦根火柴就能点着似的,特别是到了中午以后,除了不缺水田块的秧苗还能正常生长以外,树木、野草和旱地里的玉米、高粱、豆类等作物都被晒得蔫儿巴唧的,树上的鸟儿不见了踪影,不知躲哪儿乘风凉去了,老水牛泡到水里不肯上岸,爱管闲事的老黄狗变得温顺了,肚皮贴着地躺在阴凉处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大气,只有树上的知了劲头十足,扯着嗓子吱、吱、吱地狂叫,把个夏日吵闹得愈发炎热烦燥。

农家无闲月,在那没有电,没有农业机械,没有化肥农药的年代里,农民们真是倍儿忙。盛夏酷暑也要头顶烈日下地车水、薅秧、锄草,还要趁高温割青草、铲草皮沤绿肥,成天汗流浃背的。好不容易盼到太阳落山,但是到处依然热度不减,正如诗人杨万里形容的: 夜热依然午热同。低矮的茅草房像一个大蒸笼,热气腾腾,门前的场院如同烧热的铁板,泼上凉水会激起一股灼人的热浪。
那时农村除了每户有两把芭蕉扇以外,再无降温设备。所以晚饭以后能痛痛快快冲个凉水澡,找个地方乘乘凉、拉拉呱,便是劳作一天农民们的最好享受。
我们老家在淮南水乡,老宅在一个很大的水圩子上,圩庄四周绿水环绕,树木葱茏,只有一条塘坝通外界。圩沟里长满菱角、芡实,圩沟外是一望无际的秧田。盛夏夜晚,庄子上的人都喜欢到塘坝口乘凉,那里无遮无掩,两面临水,八面来风,几棵水冬瓜树大荫浓,在皎洁的月光下斑驳摇曳,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让人倍感清爽。

晚饭后人们会将自家门口场院泼上凉水,促其尽快散热,然后就端着板凳,拎着马扎,提溜着草墩子,陆陆续续来到塘坝口,男人们大都光着膀子,一边用扇子拍打蚊虫,一边谈古论今,有时传递一些道听途说的新闻,有时叙说当年的农事年成,有时议论生产队最近发生的人和事,在场的无论男女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时大家也开开玩笑,气氛融洽而和谐,一天的疲劳便在这欢声笑语中烟消云散。
年轻女子和婆婆们一般都在场外层,很少参于场内的议论。明月当空的夜晚,年轻人会带着些手工活计,比如用麦杆编草帽、穿扇子,或是缠棉线、纳鞋底,相互叙着一些女儿家的悄悄话和一些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孩子小的妈妈们还要不时为小儿搧风驱蚊。大一些的孩子就自个玩自个儿的,男孩子泡澡打水仗、场院上斗鸡、翻跟头、耍大刀;女孩子杀羊羔、丢老包、抓萤火虫,有时候捉几只萤火虫装在鸡蛋壳里做成小灯泡,睡觉时放到枕边,感觉奇幻而神秘,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不过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受欢迎的节目还是听二大爷讲故事。二大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一条腿,后退伍回乡,属光荣复退伍军人。他肚子里的故事多,什么秦琼卖马、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飞喝断当阳桥、诸葛亮借东风、薛刚反唐、洪月娥招亲、穆桂英挂帅、孙猴子大闹天宫等等,等等,当然了,还有好多好多听得我们毛骨悚然的鬼怪故事。我记忆最深的是他讲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指着头顶上的天河给我讲过这个故事。母亲讲的和二大爷讲的内容大体相同,说是天上有个叫织女的小仙女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云霞,有一次偷偷下凡游玩巧遇牛郎,两人相爱成了亲,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日子,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小孩;玉皇大帝得知以后,勃然大怒,派王母娘娘下凡抓走织女,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带着两个孩子在后面紧追不放,眼看着快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随手往身后一划,便出现了一条大河,把牛郎织女隔在了河的两岸,后经织女再三哀求,王母娘娘才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见上一面。可是天河波滔汹涌,河上又没有桥,牛郎织女如何见面呢?地上的喜鹊被牛郎织女的爱情所感动,每年七月七日纷纷飞到天宫用身体为牛郎织女搭鹊桥,帮助他们两人相会。故事虽然相同,不过二大爷抓住了大家都想知道而不得而知的问题:那就是牛郎织女见面以后会说些什么?二大爷说,七月七日夜晚,如果有人咬住丝瓜靠近根部的地方仔细听,就能清清楚楚地听到牛郎织女的对话。二大爷讲这个故事不在七月份,听故事的人也知道故事就是故事,当不得真的,可是有一年七夕,庄子上的二狗偏偏想起了这个故事,晚上他偷偷跑到毛孩子家的丝瓜架下,咬住丝瓜根部去听隔脚,结果除了蚊子的嗡嗡声,其它什么也没听到,还被蚊子咬了满脸包,气得他骂二大爷是个骗子。毛孩听说二狗咬了他家丝瓜根,便在孩子群里散布说,他早上刚刚在丝瓜根处撒了一泡尿,让大家问问二狗闻没闻到尿骚味,小伙伴们也都趁机取笑二狗,二狗恼羞成怒,和毛孩大打一架,并且发誓,以后再也不听二大爷讲故事了。不过,他也就憋了半个月左右,最后终究抵不住诱惑,主动回到二大爷身边。
待到夜深了,气温也就慢慢降了下来,劳累一天的人们渐渐有了困意,于是便呼儿唤女回去睡觉。那时候农村治安秩序特别好,盛夏的夜晚大都是夜不闭户。人们搬出各种纳凉卧具,凉席、蒲草席、稿荐、长凳子或是木板铺在场院上,没有蚊香,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烧一堆麦炆子,用浓烟驱逐蚊虫,烟雾熏人,但少了蚊虫叮咬,劳累一天的人们会很快进入梦乡,整个村野只留一地蛙鸣虫叫。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盛夏酷暑,人们再也不用受那种如蒸似煮的煎熬,乘凉这道古老的靓丽风景也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那种人与人之间毫不设防,成堆成堆的人在一块敞开胸怀,谈笑风生的温馨场景,那种玩耍听故事的快乐童年,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