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伏吃饺子
作者 方成
今天早起,发了《入伏》一篇旧文,说到头伏要吃饺子。北京市东城区园林局徐博士说,请方老师总结一下,所有北方吃饺子的节气或节日,作为一个南方人,总觉得除了中秋端午元宵节,好像其他节(气)日都要吃饺子,为什么?北方人,为何有这么多的时候要吃饺子?
好。我是北京人,但知知甚少,现把我过去写的一篇跟饺子有关的段落发布如下。算是抛砖引玉吧。

北方人节庆吃饺子多,我琢磨着,一是热气腾腾。北方冬季寒冷,需要有袅袅热气裹着香气的食物相随。还有,饺子有馅,放在锅里煮熟,不干巴,菜饭皆有,一网打尽,吃着也省事。
平时,家里来客,或者家里有了喜事,吃饺子也是常事。主妇就会说:今儿个包点饺子吃吧,配几个小菜。一家之主的老爷们儿就会嘻嘻笑了。吃饺子,花费不多,还显得很有面子。况且,高汤也有了。汤,就是煮饺子的水。俗话说,喝碗饺子汤,原汤化原食,滋润极了。

饺子,在我小的时候,不叫饺子,叫煮饽饽。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北京人,不论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大多称饺子为煮饽饽。为何这么叫不清楚,从记事起就这么传承的。如同那时老家管我们不说“我们”,而是说“俺们”,说上厕所不说“上厕所”,而是说“上茅房”一样。类似的地方土话多了,现在随着社会的开放,语言大多比较规范了。近日,看梁实秋的《饺子》一文,有所开窍。梁先生说,饺子称为煮饽饽,可能是来源于满语。可见,清朝满族饮食文化对内地的影响之大。

我在青岛海滨城市,吃过几次海鲜饺子,印象颇深。 馅的原料,主要是海参、鲅鱼,都是活的,客人现点现做,味道鲜美,口感极好。但价格也不菲,一盘接近半斤,90多元。即便这样,到了饭点,还要排队等候。
逢年过节,吃的最多的时候也是饺子,哪种面食也比不了,您说是这么回事吧?初五,俗称破五,要吃饺子。立冬要吃饺子,立秋要吃饺子,冬至要吃饺子。夏天头伏还要吃饺子。头伏饺子二伏面,这在北京是有讲究的。简单的这么一说,一年当中至少有五个年节要吃饺子。这方面,山西雁门关外的朔州吃饺子的次数还要多,诠释的也很到位。

去年年底,我到朔州“山西油松大王”李文明先生那里,临走时,他就请我到朔州一家有名的饺子馆吃饺子。这家饺子馆,竟然有几十种馅的饺子,牌子上写的讲究也够多的。家里来客送别时,要吃饺子,叫上车饺子下车面。孩子满月要吃饺子,叫贺寿。冬至吃饺子,叫大如年。立冬吃饺子,叫养耳朵。立秋要吃饺子,纯肉的,叫贴秋膘。头伏吃饺子,叫金宝藏福。正月二十五吃饺子,叫囤元宝。

吃饺子最深的记忆,还是我进城参加工作未婚的那些年。每到过大年,都要在我干妈家连续吃两顿饺子,一次是三十除夕,一次是大年初一。干妈的家,在村南头。那是个大家庭。她有七个孩子。人口虽然多,但在村子里算是富裕户,因为,干爹在城里工作,属于外资户,而且是高级厨师。到了过年,干爹从城里骑车回来,车座子后面有个金属筐,里面满满的,带的不是肉就是菜。干妈有两个结婚的闺女,到了过年,带着姑爷和孩子都到家里过年。

干妈和两个闺女还有儿媳妇围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包饺子。一个秫秸盖帘捏满了好看的饺子,放到衣柜上,再捏下一个盖帘,会摆放一大溜。吃饺子的同时,还有菜。炖肉,炒几个菜,是干爹的事。来到家里的姑爷,很体面,都穿的干干净净的,在一旁抽烟喝茶聊天,跟新亲一样。他们要搭把手,干妈就会拦下,说姑爷是贵客,不能干活的。每一年到这会儿了,干妈家都特别的热闹。我是不好意思主动去的。但每年,只要在外面工作的姑爷们一进门,干妈都会打发干弟弟或者干妹妹把我这个干儿子请过去。我结婚了,她还是请我过去。我说,不过去了。干妈总是说,她们家人多,热闹,干弟弟请不动,就请干妹妹来请。当时,吃饺子的味道如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干妈待我如亲儿子一般的盛情,还有一大家子浓浓的亲情,足以让我香到心里了。
文该收尾了。今天是吃饺子的日子,中午不吃,晚上也要吃。老理儿,已经深入骨髓,不能破的。

作者简介:方成,中国花木行业资深媒体人、著名苗木经济专家,原任中国花卉报记者部主任、通联部主任。自1985年起,从事花木经济新闻采写、研究工作近30年。现担任的社会职务主要有: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副会长、青岛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校外研究生导师。
自1989年以来,先后出版《谈花说鸟》、《观叶植物养植问答》、《新编养花问答1000例》、《花木财富这样创造》、《园林花木业成功者探秘》、《中外月季名家探访》、《花木经营妙招216例》、《名家侃花木经营》、《花木经营如何赚钱》、《苗木经营启示录》等著作。现为苗木中国网“方老师心声”、中国花卉网“老方侃经营”专栏作者。近七八年,先后在全国各地作与园林花木经济有关的报告90余场。
成功参与策划,在温江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和在山东昌邑举办的全国花木信息交流会,土地流转与苗木规模研讨会,第一届十大新优乡土树种新春推介会暨大苗商培训班,威海荣成玉铃花现场推介会及日照世丰农业新闻媒体采风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