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失传的巧巧饭
(黄河入海口民间故事)
文/克兰

以前我们老家有个做巧巧饭的习俗,(有的也叫巧姐饭)。就是女孩子到了十六岁时,如果还没有婆家,在清明节的时候要做一次巧巧饭。就在清明前的晚上,有七个女孩聚在一起,每人拿点米,红枣,还有两个鸡蛋。住在谁家,谁家的母亲就是巧巧娘娘,由她来帮衬着以高粱杆为原材料,制作各式各样的模具,基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用具(有锄头,镰刀,铁掀);二是纺织具(有织布机,梭子,纺车);三是文具(笔,砚台,算盘子)等。
这年我还不到16岁,跟着姐姐凑个人数,继而我也参加了这次“巧巧饭”的活动,也是七女中的一员。手工做的还挺像,做好后差不多就零点了,大家一块就寝。
在大约凌晨三点钟的时候,巧巧娘娘就起来煮饭,做好后,把昨晚做得模具摆在大波咯里盖好。接着叫女孩们起来,都到院子里等候,巧巧娘娘把米饭盛好,每人一碗,两个鸡蛋。然后吹灭灯,嘴里念叨着(巧大姐,来吃饭,教俺针教俺线,教俺干饼弥留转,教俺切面条一溜线。也有米也有面,还有红枣和鸡蛋;又有锄又有镰,还有铁掀把地翻;也有机,也有梭,还有纺车纺线线;还有笔,还有砚,还有算盘把账算。闭着眼每人摸一件)当巧巧娘说完后,女孩们就依次排成队,闭着眼进屋,在波咯里摸一种模具就走,再端上一碗饭,两个鸡蛋,出去吃饭,谁也不说摸到什么。

吃完饭,每人拿着摸到的模具,大家一起走,去地里踏青,那时我们是出了村朝着往南的方向走的,到了麦地往西走一百步,巧巧娘娘嘴里一直在念着什么,意思是,走一百步后有一个红线奶奶在那里,点上香,焚烧纸的过程中,一并把每个人的模具一块烧了,意思是,把每个人的模具当信物,请红线奶奶把信物交给将来的如意郎君。如果将来她们有一份和信物一样的工作,就证明找到了如意郎君。比方,我摸到的信物是算盘子,长大后又干了会计,那就是我的如意郎君给我安排的,我一定会很幸福,如果不是,那就是错配鸳鸯了,也就是没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整个程序完了后,女孩们各自回家了。这次活动就圆满结束了。
文化大革命后再也没有人做巧巧饭了。可能我是赶上了最后一波。现在年轻人都不知道了。这种浓郁的乡土民俗失传了。
2021.6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