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杨成申,1967年生,网名,枫桥边,《绥化晚报》党支部书记、编委、社会新闻部主任。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会员、省灯谜学会副秘书长,绥化市灯谜协会主席,绥化市作家协会理事,北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新闻和文学作品14部。

百年古柳,一份铭刻于心的乡愁
在北林区政府院内西北隅,有一株百年古柳,据说是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绥化修建官衙时,在衙署院子里栽种的。当时,院子的四周栽种了许多松柏杨柳榆槐等树木,除彰显官衙的气势外,也象征着衙门的肃穆与威严。随着时光的流逝,不知道什么原因,当时栽种的很多树木都“寿终正寝”,先后结束了生命,唯有西侧围墙中段衙署西大门(现在已经堵死)北侧的一株柳树存活了下来,至今已有128岁高龄。 于景田在绥化土生土长,曾任原绥化市文化局党委副书记,现在已经退休,对他来说,百年古柳是他人生最深的记忆。他向记者介绍说,在他小时候,看见百年古柳枝繁叶茂,冠盖如伞,觉得十分伟岸。如今,这株高约30余米、蓊蓊郁郁的古柳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枝叶伸展覆盖面积30余米。古柳主干距地面约半米处自分三个躯干,紧紧地合抱在一起,倔强地生长着。在主干距离地面约1.5米处,周径达7.5米,在三个躯干合抱处,自然形成一个奇形的大空洞,好像一个不甚规整的“庙门”。扭扭曲曲的躯干,乱窜一气的树枝,长出了一幅奇形怪状的“丑相”,好像是戏剧舞台上的钟馗,乍看上去面目狰狞,但仔细端详,感觉其非常可爱。不管人们对这株古柳褒也好,贬也罢,百余年来,它顽强的生命力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每年的10月,天气逐渐转凉,古柳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蜕变成诱人的金黄。看似枯萎的躯干,却在孕育着新的枝芽,让人感叹到古柳的坚忍不拔。尽管后人在院内陆续补栽了许多树木,有的甚至已超过它的高度,但它却堪称这些树中的“资深老大”。这株其貌不扬的古柳,经过百余年的寒来暑往,历尽沧桑的枝干上堆满了颓败与斑驳,但它不放弃,不自弃,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说古论今的谈资,它见证了绥化旧衙门的沧桑历史和新时代的崭新风貌,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处难得的人文景观。 陈开第是绥化二中的语文教师,现退休闲赋在家。日前,他向记者讲述了关于古柳的故事。 2014年寒冬腊月,古柳上飞来8只大雁,在树上栖宿过冬。大家都知道,大雁是有名的候鸟,到了冬季,北方一片冰天雪地,什么昆虫、蠕虫和植物种子都不见了,大雁找不到食物吃,它们就会南飞迁徙,飞往暖和的南方,因为那里的气候比较温暖,可以帮助它们过冬。而北方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所以,它们夏天在北方繁殖后代。而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又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南方过冬。 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在北方过冬的大雁,所以说,8只大雁在古柳上栖宿过冬也不算什么稀奇事。 据《每日农经》报道,家在黑龙江中游居住的一些农民多年前就开始养殖大雁了,这些农民采用“无围栏、无网罩,不逃逸”的养殖方法,让散养的大雁回归大自然,回归原生态,自由飞翔。 北方养殖的大雁一般体形较大,嘴的基部较高,长度和头部的长度几乎相等,上嘴的边缘有强大的齿突,嘴甲强大占了上嘴端的全部。颈部较粗短,翅膀长而尖,尾羽一般为16到18枚。体羽大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因此说,这8只大雁是不是人工养殖的,从外地飞到了绥化,也不好说。 陈开第告诉记者,由于古柳历经了百年沧桑,人们觉得它有了灵性,所以,一些百姓自发地在古柳的树枝上挂起红彩带和红布条,可见百姓对这株古柳的敬仰之情。而说起为什么人们在古柳上挂红彩带和红布条,陈开第还讲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相传有一年,某个村里闹瘟疫,死去很多人。有个王姓老妇人,为救染疾的丈夫,进山采药。偶遇一巨蛇,看到老人就走,走不远,停下来,回头看着老人。老妇人几年前曾经救过一条蛇,她想,莫不是遇见了它?于是,老人好奇地向它走近。看到老人赶了上来,那蛇又慢慢前行。看见老人驻足,它也停下来等待。如是几次,老妇人明白了,蛇是要领她到某个地方去。于是,老妇人便不再停步。蛇把老人带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爬上树去。老人站在树下,看到蛇甩动长尾,噼啪地抽打树干,打掉一些树皮和枝叶。老人明白,这蛇是在为自己采药,便急忙尽数收入筐里。倒头伏地便拜,叩首之后,抬起头来,蛇已经不知去向。老人望着大树,想要记住这个地方。看了又看,还是唯恐忘掉。就解下扎在腰间的红布带,把它撕开,系在大树上。回到家里,她把这些树皮树叶熬成汤水,给老伴喝下,第二天,老人就下地了。于是,王姓老妇人引领村中众人,找到那棵绑着红布条的大树,行大拜之礼之后,纷纷取些树皮树叶,带回去熬水,给病人服下后,都见奇效,迅速好转起来,这就是人们给“神树”绑红布条的故事。 是的,这棵古柳不是一株普通的树。它见证过天地间无数晨昏迎往和日月更迭,见证过人世间太多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它送走了无数的“令丞尉”,也迎来许多的“父母官”。 那是1912年(民国元年),绥化山洪暴发,呼兰、诺敏两河淹没良田75万亩,造成700余人成为饥民。于是,他们开始抢劫官府粮船,抢分小麦160余石。官府立即建陆军团部,驻陆军两营,结集官兵696人,出面镇压。 也就是这一年,这株古柳遭到了雷击,树的主干被击断。不过,当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百姓没有忘记这株古柳给他们带来的福荫,更没有忘记它的馈赠。大家看着遭到雷劈的古柳萎靡不振,命悬一线,大家心痛了,他们双手合十,举到胸口,如同朝拜般立于古柳前祈祷,满脸是婆娑的泪珠和不折不扣的虔诚。为了救这株古柳,百姓自发地捐钱,从远处运来肥土,填在古柳的脚根处,希望它能够度过劫难,重焕生机。在百姓的爱心护佑下,这株古柳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讲,这已不是古柳第一次遭雷击了。一年又一年,古柳已经伤痕累累,躯干上的枝丫全部被雷劈过,折断的枝丫也都朽了、空了。古柳在打击中成长,高扬着一种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它的这种精神也受到百姓的格外崇拜。 古柳活了,这是因为它被人类尊重、爱戴的结果。人类抢救这株古柳,也不只是单纯为一棵树,而是珍惜一份阴凉的爱。 北林区档案馆馆长王涛告诉记者,档案馆为了保护这株古柳,特意在古柳上悬挂一个红牌,上写“保护文物”。2017年6月,北林区行政事务管理处又用铁栅栏将古柳围了起来加强护卫。曾有一段时间,古柳的柳干开裂,中间生出一棵小树,被称为“树中树”。而今,裂痕渐渐弥合,虬枝龙行蛇走,碧叶泛金,亭亭如华盖。为了防止古柳伸展出的枝丫垂落、折断,区政府派专人用8根粗壮的木桩,将古柳伸展出的4个枝丫固定结实,使古柳再展蓬勃生机。 绥化文化学者杨革非说,古树与其说是树,倒不如说是一株承载了历史变迁的活文化遗产,任凭世事变迁,斗转星移,古树岿然不动,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向人们诉说着城市的沧桑变迁,尽管曾经饥饿,曾经干涸,曾经风霜雨雪,但是古老的身躯依然支撑着生命的张力,与生生不息的人类并肩生存,从这一点上说,古树伟岸的身躯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指引。 杨革非说,在城市进入现代化的今天,对待古树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敬重古树,就是在提倡一种敬畏生命的古老理念,人不能忘根,城市更不能忘记古树之恩,城市因为有了古树,恰好说明祖先和我们都在感恩。古树不但有活生生的生命,更有灵性,不仅是古树的灵性,更显示了人和城市的灵性,善待古树,就是善待我们悠长的历史文化。 如今,经历了无数次风吹雨打、一次次电闪雷击,古柳依然傲然挺立,蓬勃盎然,绥化百姓如潮的爱心涌向它、拯救它,就如同拯救一种信仰、一种恩情,一种命运多舛却又顽强不屈的信念。 我们爱它,因为痛;我们爱它,是因为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