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陶然亭
文/刘玲
明代永乐皇帝给北京留下诸多宏伟建筑,尤其是后来愈加辉煌灿烂的紫金城,虽经清代重新扩建,但其始作俑者,仍为原初。紫禁城,一向被后人视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之集大成者。唐代骆宾王寥寥数句,就把世人对帝王宫殿的尊崇与奇巍,给表现得淋漓痛快:“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老北京人有句口头禅:您可着四九城打听去,所谓北京城,就是四个大成门套着九个小城门儿呢!北京并不濒临海边,但它叫“海”的地名却多嘞去了,北海、中海、南海、中南海、西海、前海、后海、 什刹海,还有早年类似沼泽地的海淀、 南海子等,不一而足,也都沾有“海”......想想,这地名肯定是与爱去南方“检视”且带有旅游观光意味的乾隆皇帝很有关的。可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皆为王臣”;再怎么说,那可也都是他的“家天下”呀!因为他喜欢南方的清澈河流及水网密布的河湖港汊那温润的环境,所以他就把这些带水字的园林设计理念,全都用到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上来了 。早些年,在北京城里,一抬腿,走着走着,不经意间,就走到河边湖边喽;再城里走不远,就看见古色古香的诸多牌坊,雕刻精美,绚彩辉煌,虽相貌古老,却也簇簇如新的,那都是东西长安街及南北纵向中轴线上的城门、牌楼。有了水,肯定就会有水中岛的存在,只要看着四围是水,中间又有了花木,当然就少不得园林中的亭台与“假山”一类最精华的部分。这北京城南二环一带也有个“亭”子,名曰陶然亭。站在这个“亭”子里,只觉水木清华,十分幽静,尘飞不染。现在的陶然亭,其实并没有亭子,而是一处土坛寺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园。这里夏日水光潋滟、绿荫蔽日,很是凉爽的。搁古代,但凡有辉煌亭台楼阁的地方,无不为皇家禁地,百姓们是不能涉足的。而解放后,俱都成了人民公园——劳动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其实解放后,好在陶然亭这地方本就阔大,绿化也很好,所以平民百姓,都来此乘凉消闲,谈天说地。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正枝叶葱茏。远望四围一片苍翠,仿佛是绿色屏障,若再过几年,这周围的树,会更大更密。进得园来,园外的车水马龙与市声喧嚣,瞬间尽皆消逝。若非周末,园中游人不多,大家各自安好,所以愈显其幽静异常的了。进门的过厅上挂了块大匾,手书“陶然”二字。几间庙宇,也就像是三进的院子;每个院子又都是四合院儿风格,倒也檀香袅袅,雕梁画栋,榫卯勾心,凌檐翘角,尤其是那屋檐下的风铃,在风中叮咚作响,饶有情趣 。西、南、北三面房屋,门户洞开,偏西一面带有廊子,正好远处眺望。房屋已修饰一新。这里还设有茶点部,有服务卖茶。几人坐在廊下边喝茶,边聊些闲话,倒也清闲自适 。近处隔湖有云绘楼,水榭下面,清池一湾,有板桥通去半岛。我心间暗暗称许:如此环境,真个不错!看那粉墙上嵌有许多石碑,上边有许多文人骚客留下的文墨,也都算是历史陈迹的。园中清幽雅静,仿佛瞬间成就了闹市遗忘的一处所在。此时此刻,我心间由不得默念起白居易那两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诗来。据悉,当初这“陶然亭”的名号,即以此得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