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e线》新媒体孙振义 报道
走进黄颡口镇尖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新建的居民小楼,平坦乌黑的村庄柏油路与两边绿茵茵的苗木相映成景,鲜艳的党旗在雄伟的村委会办公楼上迎风飘扬,“黄颡口镇尖峰村村民委员会”几个镀金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鲜艳夺目。

一、勇挑重任 敢当先锋
在尖峰村提起全县优秀党支部书记余水武来,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说真是一个好书记,谈起尖峰村的巨大变化,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地说没有他,就没有尖峰村的今天。
十年前的尖峰村,当地有句口头禅说:走进尖峰村,路泥半人深,晴天走路一身泥,雨天走路掉泥坑,路不通,水不通,单身光棍走村中。可想而知当时村民生活的贫困,各类治安案件、刑事案件频频发生,是全县榜上有名的贫困村,光棍村。当年村干部想起来发愁,镇干部想起来摇头,多届村干部任了不到几个月就不想干了,村里父老乡亲无时无刻不在期盼有一个好的村干部带领村民劳动致富。
此时在外打工的余水武同志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于2014年通过村主任竞选,余水武同志当选为尖峰村村主任,余水武同志深知村官虽小,但责任重大,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出个名堂来,让村民满意,组织放心。
二、抡抓机遇 兑现承诺
说干就干,余水武同志上任以来,针对尖峰村贫困的原因开始积极摸排情况,找出“病症”,他认为只有找准了落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门对门、户对户,群众看干部。余水武同志首先加强村两委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加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订立各项规章制度,从自己做起,深知只有干部带了个好头,群众就有了一个好盼头。
为了加快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余水武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带领两委领导班子成员,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通过实地调研,再三考虑,他最终将目光瞄准了种植贮麻,带领村民致富这条路。贮麻种植被老百姓称之为一年种,百年收的铁杆庄稼,其抗旱耐活,经济效益好,旱地荒坡均可种植,正是适合干旱地区精准扶贫,脱贫致富的好作物,好项目。余水武同志通过实验种植,流转土地,打造出了尖峰村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区,如今贮麻已经成为尖峰村的主导产业,并且不断壮大。
近十年来,余水武同志带领村两委领导班子,先后开办了尖峰山林场、尖峰石材厂、尖峰村水果基地、尖峰村水产养殖基地等多个扶贫基地,为尖峰村百姓提供了致富平台,先后帮助三十多户贫困户脱贫,走向了富裕。
三、两手都抓 两手都硬
余水武同志在抓好经济工作、搞好脱贫致富的同时,狠抓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带领村两委领导班子积极开展幸福家庭示范户,美丽庭院、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优化家庭细胞,让群众学有目标、学有榜样,强化群众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教育,积极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形式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村民们的思想素质大大提高,自他任书记以来,从未发生过一起治安案件和上访事件,如今村庄稳定,村民和谐,就连最调皮捣蛋的两劳人员罗新和也为余水武的事迹所感动,于今也成了致富带头人,水产养殖能手。村民袁达雨含泪说道,如果不是支书余水武鼎力相助,我五年前的那场大病还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个结局。
为了给村民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余水武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从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村容村貌整治和富民产业等方面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强化基础,推动发展。 近年来,尖峰村完成了村庄道路硬化6公里,田间道路硬化5公里,平整土地200多亩,安装路灯180多盏,绿化带10多公里,新建抗旱站四座,沟渠6公里,新建了学校、幼儿园,村办公大楼,村卫生室,新建了四个生活广场,两个老人活动中心,村民们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2020年10月份,余水武同志累到了,在住院期间,尖峰村群众一百余人自发组织前往医院探望,都被余水武同志婉言谢绝了。余水武同志淡泊名利,时刻加强党性修养,以顽强的工作意志去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确实不愧为新时代楷模,人民的好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