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仲夏夜
文/ 籍兴辉
仲夏已到,天气够热。早早吃过晚饭,经营着一家宫面厂的堂弟约我到村北道路上散步,说要去去我身上的赘肉。太阳快要落山了,路边不远处的玉米地里,一架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嗡嗡作响,晚霞中可以清楚的看见西边的太行山连绵起伏的山脉了,看到此景,有感于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堂弟用手机拍下照片注曰:西山这么美,感谢习大大!发到了朋友圈,而我却想起了元曲中的一句“江山万里自然画,落日晚霞”。
十几年前,392省道从村北1千米处穿越而过,从村北到省道原本是一条五米宽的土路,因村里有宫面制作这一传统技艺和特色产业,被藁城区政府列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在村北百米处建造了一个牌坊,一面雕刻着宫面制作的技艺和场景,另一面题写着梅兰竹菊四首七言绝句。牌坊以北到省道修建了三条宽度相同的水泥路,合计有三十米,中间是一条人行道,用石板砖铺就,路两旁是有二十多年树龄的十几米高的白杨树,大杨树下面均匀着分布着四十盏太阳能电灯,灯箱四四方方,四面都写着一个“麺”字,每当夜幕降临,电灯亮起,这个“麺”字在灯箱上很是亮眼,不远处摆放着几张秋千一样的座椅,供人们休憩落座,晃晃悠悠,游哉悠哉。左右两边分别是条水泥筑成的道路,供车辆来往,路外边种着松树、桃树、石榴、月季、冬青等树木和花草,环境十分优美。
天色逐渐黯淡下来了,油路上三三两两的人们多了起来,人们相互之间打着招呼,有的是散步的,走走看看,说说笑笑;有的是锻炼身体的,每天晚上顺着油路走上三四趟;有的是音乐发烧友,自拉自唱,二胡、横笛,京剧、小曲,虽然谈不上音色优美,但也动听入耳,边拉便探讨,参加演奏的有五六个人,其中有退休的教师,有退休的工人,做宫面的村民,务农的农民,这班人马大都五六十岁,最大的快七十岁了,有几个是当年文艺宣传队的骨干,演奏的曲目即有传统的《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又有《小苹果》《因为爱情》这样的流行歌曲。让人惊奇的是这些黧黑的面庞,粗大笨壮的农民竟有这样的技艺,一双粗手竟能演奏美妙的音符,虽然这演奏技艺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在这广袤的田埂之旁,传统与现代交响,丝竹之声飘荡在乡村的夜空,一样美妙动听,他们自娱自乐、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夜夜笙歌,他们的音乐声还吸引来了附近村里的一个戏曲爱好者,此人年届六旬,苗条细杆,身材修长,身着彩装妆扮成一个思春的少妇,担着担子,挑着一对竹篮,唱腔是带着明显的本地口音的普通话,唱的曲目是《锔大缸》,婀娜有态,作娇媚含羞状,不时把担子挑来挑去,两个花篮也随着舞动起来,引来散步的人驻足观看。
夜色越来浓了,省道两边的宫面厂、面粉厂、商店、饭店门上的招牌应灯光在夜色中更加闪亮耀眼。在一面粉厂门前面一百多平方米的小广场上,有十几名妇女在跳广场舞,经询问得知她们跳的舞步是“鬼步舞”、“三步踩”,音乐声与舞蹈的脚步声混响在一起,一个四十来岁的男子也和妇女们在一起跳舞,这是一名面粉厂的老板,作玉米面加工营销生意,一名有五六岁年纪的小女孩站在大人的对面跟着跳,有模有样,自然又有童趣,围观的有奶奶领着孙子的,有年轻的妇女带着孩子的,有退休老人用老年车载着老伴转悠的,一边看一边说笑,还有的年轻人用手机把舞蹈的场面拍成快手上网的,旁边是几个唱歌在网上进行现场直播的。
稍晚时候,遇到了村里写小说的作者,五十多岁,一脸黢黑的连鬓胡子,酷爱写作,他介绍说,近两年以美丽乡村为题材,先后在《太行文学》《刘海文化》等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短篇小说,今后力争写出更好的作品,我笑称他是大作家文化人。“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记住乡愁,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身边人写身边事,乡村作者的作品生活化,接地气,真实有新鲜感,新农村的生活激起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创作素材,成了文艺创作不竭的源泉,乡村文化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和传承,谁知道哪村的那个谁会成为赵树理或贾大山呢!
我们一边走一边讲童年是怎样祛暑纳凉过夏天的,是母亲轻摇的蒲扇,是穿街过巷到临村看电影,是几个小伙伴在仲夏夜里躺在房上数星星......
一边讲一边想,乡村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而进入新时代以来乡村人从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科学种田,年年丰收,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家致富,生活富裕了,时间充裕了,才有了这样的闲情逸致!
虽然家家有空调,但最最经济实惠的最舒适的还是自然风,乡村的夜更深了,一股股野风吹来,让人溽热顿消,神清气爽,怡然忘归,乡村仲夏夜真正是一副奇异的田园风景画,当歌之赞之!化用辛弃疾词中的一句话:仲夏夜里说丰年,听取歌声一片!
作者简介
籍兴辉,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人,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遗风文学社社员,曾经在报刊及网络媒体平台发表散文及诗歌作品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