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砼星空的一颗灿烂明星
——记湖北咸宁伟恒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俞云顺
文/陈元海
在京珠高速湖北咸宁出口桂乡大道连接处,有一处绿荫掩映、鲜花烂漫、红蓝旗飘扬、机楼耸立,搅拌车、泵车、大货车和各类型小车鱼贯而出的美丽地方。她就是湖北咸宁伟恒建材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商砼于一体的国家级绿色环保型混凝土搅拌站。说起这家搅拌站,人们无不由衷地赞叹公司总经理俞云顺:“真不愧为商砼星空一颗灿烂的明星”。
俞云顺1968年4月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镇嘉儒村一个农民家庭。十八岁开始在商海打拼。由于工作勤劳头脑灵活,吃苦耐劳。1992年厦门宏伟公司聘请他为业务员,业绩颇佳。他却不甘于现状。离乡背井从海滨来到湖北咸宁市办起了小型轧钢厂。由于政策因素,轧钢厂被叫停。正值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湖北咸宁市兴达照明有限公司聘请他为总经理。他又与人联手创办赤壁鑫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这期间他认识了现所在公司董事长陈大桥。陈大桥看中他那无比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他也为陈大桥那种大刀阔斧的风格和敏锐的商业眼光所折服。两人相见恨晚于2013年底相约在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张公这个地方建一座混凝土搅拌站。当时他们在一起分析了行情:虽然商砼业处于低谷,商砼厂家过多,市场不景气,互相恶性竞争。但是他们预计到房地产业有一个复苏期。棚区改造又带来机遇,商砼业将日益看好,从区域来看,张公地块是咸宁市城市规划中文化、娱乐、养生、商住、旅游开发地带,潜在丰富市场。加上已正在建设中的梓山湖新城也会带来生机,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2013年底在咸安官埠桥镇创办了咸宁伟恒建材有限公司,筹资贰仟多万建起了混凝土搅拌站。

建站之初,首先是要取得批文。而当时区域并不怎么大的咸安区已有十三家搅拌站。取得批文有很大难度,他不分日夜想方设法找区、市、省、相关部门,并与梓山湖新城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梓山湖新城领导被他的眼光和精神所感动。出函当地政府以招商的形式邀请该公司到这里建站。镇政府又出面与相关部门协调,终于取得了建站批文。办理营业执照等相关批文手续后接下来他道上门挨家挨户做好农户工作和镇政府领导工作。从老百姓手里流转了六十多亩土地,在当时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取得省政府用地批文又难上加难。他与企管人员一道:找镇政府、找区国土局、找省国土厅,千方百计取得用地批文。土地审批下来:首先是办理规划许可证,而征用这块土地是商住用地。要想相关部门认可,必须调规。调规谈何容易?俞云顺同志和企业人员想设一切办法,跑上跑下,不厌其烦的做相关部门领导的工作。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地政府和规划部门领导被他的精神所打动,从当地实际出发,破天荒将公司地块调为工业用地颁发了土地规划许可证。

企业最大的问题是要有市场,2014年初搅拌站正式投产,时值混凝土行业正处于低谷。由于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建筑业萧条,混凝土需求量很小,僧多肉少。同行业互相杀价,一时间公司困难重重,既要寻找市场,找米下锅,又要确保员工工资,稳定人心。一个月生产不了几百吨混凝土。面对危局,俞云顺同志没有气馁。首先他召开员工大会,分析行情,鼓舞士气。同时宣布商砼销售奖励机制,极大调动员工积极性。接着俞云顺同志又在同行业走动,了解兄弟单位情况,游说各位公司老板,建议成立咸宁市商砼行业协会。通过他和同行业的努力。在不长时间内,协会规范了行业市场秩序,商砼价格很快稳定下来。他自己身先士卒,充当业务员。不分日夜到全区和周边县、市寻找建筑工地和修路项目。只要有一点点蛛丝马迹和信息他都要上门,自我推销。由于他锲而不舍的精神 ,不到两年时间迅速打开了局面。

在商海的大风大浪中搏击需要勇气和力量。在平静的港湾里游泳也需要毅力和谨慎。在担任总经理的日子,他工作兢兢业业身先士卒。从一点一滴做起。从通盘考虑公司大政方针,确定公司运作方向,宏观布局,为了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公司实力。以抓产品质量为切入点,以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强内部管理。一步一步地把搅拌站打造成一流的搅拌站。
首先是进行企业升级达标改造。投资叁佰多万,将传统裸型的机楼和料仓实行全封闭装修,使机楼既豪华又环保。因全市首家建起的绿色环保型搅拌站而受到上级表彰,并推广到全市各同行业都到这里参观学习。接着又花叁拾多万购置了一套沙石分离设备既节约成本又防止污染。第三步是改过去单一调度室为生产制作中心控制室,实行现代化生产操作。与此同时又从微观入手,事必躬亲,既当老总又做员工。在建控制室时,他自己去打扫房屋,不慎从桌上摔下,造成腰椎膀粉碎性骨折入院。按常规得需两个月治疗,但他一心惦记着公司工作,不到半个月硬是咬着牙齿抽掉吊针,请人开车让人搀扶着来公司主持日常工作。有时疼得冒汗还是硬撑着。因为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作为总经理,除主持日常工作外。还要与各部门协调关系与老板们洽谈业务。既要考虑资金流转确保正常生产,又要考虑后续资金来源,确保员工工资。员工都感动得说“俞总为公司呕心沥血,作为员工不好好干对不住俞总,对不住自己的工资。”由于他的表率作用,全公司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生产形势蒸蒸日上,效益日渐好转。从找米下锅到供不应求,不知耗费了俞云顺同志多少心血。生意好了,那么资金回笼也是一件头痛的事。生意不好的时候,考虑的多的是把客户争取过来,没有过多去考虑货款回收问题。公司创办三年多时间,将近伍仟多万应收款未收回来。为这俞云顺同志顾不得老总的身份,一方面找关系说人情,请人出面催讨债务。一方面又自己亲自上门,找债务人说好话,讨要货款。同时通过法律途径,起诉了一批债务人。通过多杆齐下,为公司追回了三千多万应收款。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付出就有收获。商砼方量从最初月方量2000多方,发展到现在月方量20000多方,从零税收到目前超过三百多万。一个微型企业一跃成为全区规上企业。被中共咸宁市委统战部、咸宁高新区管委会、咸宁市工商业联合会、咸宁市光彩事业促进授予“光彩之星”。被当地党委政府授予环保贡献奖和纳税大户奖。

作者简介:陈元海,湖北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70年代初开始习作,先后有新闻,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散见各级报刊。参加工作后搁笔四十年,现应报界朋友邀约重拾旧好,开始习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