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章台因地处秦岭脚下的台地,森林茂密,形若天然屏障而得名。距洛南县城53km,与洛河发源地龙潭泉为邻,台上的人工林郁郁葱葱,满目青翠,像一颗耀眼的绿色宝石镶嵌在草链岭的脚下,令人神往。 1958年国家在此地建国营农场,总面积1031亩。1963年由国营农场改建为国营黑章台林场,场部迁至角落岔,直到1990年未变。这里是洛南县为数不多的人工纯针叶林集中分布区,森林覆盖率近乎100%,山清水秀,清澈的洛河水顺山脚缓缓流过,是一处非常难得的旅游景点。 我的家乡金家湾与黑章台一岭之隔,因交通不便,绕道而行两地距离20km。1982年我从商洛农校毕业后组织将我安排到黑章台林场工作。报道的那天,父亲早早将我送到距家4km的五龙沟口乘车,说班车其实就是解放牌卡车改装的载客专用车,么有座位只能站立,一路颠簸近1个小时在一个叫两岔河的小镇(现洛源镇住地)停了下来,我与去场部角落岔上班的杨副厂长一起,沿北川步行5km,下午4时左右抵达场部。 场部角落岔位于龙潭甫尔的一处开阔地,距秦岭根不足1KM,说是场部,其实就是一处十分简陋的土木结构民居,院子不足1亩地,办公室与宿舍合一。全场职工十八人,下辖角落岔、黑章台、东台、 贯沟、猴儿岔五个管护区,总面积2.04万亩,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人工林主要分布在黑章台工区的黑章台,主要树种是油松、华山松。1982年在黑章台顶部的风凰哨砍灌栽培华北落叶松105亩,引种造林首次获得成功。 走进场部院内,我与杨场长一起走进他的办公室,场部做饭的甘师傅听见场长回来了,连忙走过来问:你俩吃饭没有?杨场长说还没呢!甘师傅应声说我马上去做。说话间,场部在家的几位职工陆续来到场长办公室,与我一一握手表示欢迎,看到大家脸上个个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我心里感觉暖暖的。 四十年过去了,我在林场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这短暂的时间却给我留下一生难忘的记忆…… 想昔日,当我第一次走进角落岔时,林场的偏僻与落后,着实让人么有想到!水、电、电话、电视都不通,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每天必需的生活用水都要到距场部300多米远的小河边去挑。日常生活必需品,米、面、油等都要步行5km到镇上去挑,蔬菜以自种的洋芋、萝卜、莲花白为主,冬春季节吃的是腌菜;做饭用的薪柴,需要职工亲自上山去背,晚上照明用的是煤油灯,睡的是农家土炕;唯一能解除寂寞的工余活动就是打扑克牌、喝小酒,可这些活动对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又极不适应。 信息落后,梦想被现实击破。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如何破解精神食粮缺乏的问题。我想到了收音机,第一个月发工资的钱我全部拿出来买了一台熊猫收音机,工作之余用它来打发时光,把一天的寂寞和孤独驱赶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让它来伴随着我的日常生活。 交通不便,处处受阻。场部到每个工区、集镇上都不通车,也么有交通工具。没有交通工具就没有办法工作,走出校门的我一穷二白,只好沿着林间小路抄近道下工区工作。走林荫小道寂静无声,静的吓人,偶尔可以听到几声鸟鸣。有一次,从老家返回场部上班,为了节省时间抄近道走小路,走过黑章台工区继续前行的时候因岔路太多而走错了方向,一个人走在林区迷了路,又没有手表计时,眼看天就要黑了,十八岁的我吓哭了。后来,几经努力终于找到返回场部的小路,傍晚时分我安全抵达角落岔。那一晚,我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哭了,哭得很伤心很无助,整个晚上无眠。交通工具已成为工作中的拦路虎,我咬紧牙关,积攒了几个月的工资,自费买了一辆蜻蜓牌自行车和一块蝴蝶牌手表,有自行车一个人下乡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走错了路。 气候条件差,民风淳朴。黑章台地处秦岭脚下,一年四季多风多雨,晴朗无云的时候不多,民间流传着一句当地人人皆知的一句话:“黑章台气候差,一年四季大风刮,种啥不成啥,种的萝卜一疙瘩,种的白菜一扑拉。”简明而形象地总结了当地的气候环境,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偏僻落后近乎原始的黑章台,没有任何医疗条件,生小病只能硬抗。有一次,我到黑章台工区下乡,一名老职工生病,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他用一面镜子,自己用针管给自己注射药物,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过的场景,多么 好的林业职工,有病也要扛着坚守工作岗位,他的行动影响激励了我几十年。每到工区下乡,遇到刮风下雨下雪天时,热情好客的林区群众都热情地邀请我到家中避风避雨,提供食宿,这就是我们的老百姓,这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每每想到这里,我坚信自己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没有理由不为贫困户解难解忧。 爱岗敬业,感人至深。林场下属的东台工区距离场部较远,平时下乡就是骑自行车也不能到达工区驻地。在这里,常年居住着两名年过半百的护林人,他们默默无闻,住着 土柸房,点着煤油灯,早出晚归,坚持日日巡山,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工区区长老李在一次巡山中路滑跌倒,腿部多处骨折,留下终生残疾;护林员老王自从参加工作来到林场,直至退休也么有离开他坚守一生的林业岗位,么有离开黑章台林场半步。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林业事业,奉献给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他们这种不图名、不唯利、坚持始终的忘我精神影响了我几十年,他们是护林人的榜样,值得林业战线上的每一名同志去学习。 忆往昔,历历在目。不曾想,四十年前我进入林业行业,四十年后我依然在这条战线上奋斗;不曾想,我离开林场三十多年后,在脱贫攻坚帮扶包户工作中,我又一次来到黑章台脚下的龙潭村,住进了我曾经工作过的角落岔。四十年前我亲自规划设计、指导栽植的华北落叶松现在已经长大成林,高达10余米,郁郁葱葱,它已将凤凰哨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四十年后的角落岔今非昔比,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电、电视、电话、网络全覆盖,一改往日落后的生存环境,新一代护林人与大家一起共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 时至今天,林场老一辈林业人那种不图名、不唯利、终生坚持一个地方,一生从事一个职业的那种公而忘私精神,依然激励鼓舞着我,依然是我成长进步的风向标。 回忆过去,感触良多。黑章台仍然屹立在秦岭脚下,与龙潭泉为邻,坚守着那块阵地,一千多亩地的针叶林满目青翠,蔚为壮观,是洛河源景区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四十年后的我已步入中年,头发开始发白,但我热爱林业的那颗心依旧年轻依然执着。


作者简介: 胡姓娃,男,生于1964年10月,陕西洛南县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40年。商洛市林学会会员,洛南县县级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第三届陕西青年科技奖推荐人选,陕西省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专家。在《陕西林业科技》、《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文库》、《安徽农学通报》、《陕西林业》等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林业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曾荣获县政府以上奖励十五项,其中省、厅级林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项。有多篇散文在《青年文学家》杂志、《陕西农村报》、《秦岭文学》上公开发表。热爱林业,敬畏自然,崇尚山水田园生活。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