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人的人生追求
在插入了两章关于孔子的日常生活情状的描述,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一番刻画之后,下一章又回来接着第三章内容,谈孔子的人生追求了:
【原文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的“道”,即仁道,包括天道和人道。所谓天道,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及运行规律”。
什么又是人道呢?人道,即做人之道。通俗地讲,就是为人处世所坚守的信念与原则,即:做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做人的问题就是做人之道的问题。儒家主张人只有树立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生命才有意义,社会才能和谐,这便是仁道;仁、义、礼、智、信等就是仁道对做人的基本原则要求。

孔子是现实主义者。他曾悉心研读过上古研究天道的著作《周易》,懂得有关天道的学问,但他说,“天道远,人道迩”,意思就是,天道深奥,距离人的现实生活高远,人道与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他认为,人,首要的是要学习和实践人道。只要努力学习实践仁道,就能逐步悟通天地万物的奥妙,使个人的修养境界得到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在道德修行上的体现。我们平常说,欲想做事,先学做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他在教授学生的时候,首先注重的是人道,《论语》也主要讲的是人道。
“志于道”就是“立志学道”的意思。孔子确立的人生目标就是学习实践仁道,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仁”的境界。
“据于德”的“德”古人的注解是:德者,得也。意思是有收获、有成果就是德。据此,所谓道德,就可以理解成“道之所得”的意思,即:在学习道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悟出了真谛(有所得)。所以,这个“德”是一个“集合”概念,既包含修行的结果,又包含修行的过程,而且“德”的程度取决于修行的程度。有过程、有收获才能叫做“德”。在学习道的过程中有所得之后,就要努力实践,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的要求,否则,德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据于德”,翻译过来是“行为据守道德”。很明显,孔子主张学用结合,努力实践,反对只说不做的“空头理论家”和说得到做不到的伪道学家。
“志于道,据于德”之间是递进关系,合起来就讲了一个立志的问题,即:确立什么志向,如何为实现志向而努力奋斗的问题。接下来的“依于仁,游于艺”两句与这两句并列,讲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即现实中,做人做事的原则与智慧问题。
“依于仁”就是做人做事以仁道为原则。这里的仁是就“用”的层面上而讲的,意思就是,做人做事不背离仁道。“游于艺”的“游”与“游泳”的“游”意义相同,意思就是象鱼在水中一样自如。“艺”本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在春秋时候是对“士人”即知识分子的基本素质与技能要求,“游于艺”的意思就是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六艺”的知识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孔子是反对那种说得来做不来的迂腐书呆子的,他追求的是既有远大理想,又有实际能力的人生,这便是他“仁智”思想的集中体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的志向与胸怀是何等的高远与开阔!这既是孔子个人的人生追求,也是他教育培养弟子的方针,即培养 “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我的人生追求是):立志学道,据守道德;依靠仁道做人做事,能够轻松自如地掌握和运用六艺知识技能处理具体的现实问题。”
以上六章概括介绍了孔子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勾画出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圣人形象,可以说是本篇的总论。从第七章开始,就用鲜活的具体事例,再现孔子在仁道上的具体实践,使孔子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丶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