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再赏秋荷 》(原 创)
作者/正大光明(哈尔滨)
哈尔滨西郊的“太平湖”,不是西湖。湖里的荷花,也难抵西湖之荷,“接天荷叶无穷碧”的气势?可那素无口碑,又多年寂寥,“花开花落无君赏,一抹艳色醉秋风”的太平湖荷花,近年来,却开始小有名气,且风靡省城!


也是拜国家,开发太平湖4AAAA级风景区所赐,搭上了顺风车的缘故,已经不再清静的湖区,偶尔,还弄出一波波观赏小高潮!引得四方游人纷至沓来,扰乱了,湖中平静的水;踩平了,湖畔盛开的花。车鸣,人欢,小贩吆喝,一时间热闹非凡,俨然成了“北市场”?让当地人始料未及,仓促应对。



尽管如此,亦无可指责。美景吗?就是与人看的。否则,还不依旧是:“白云朝朝过,湖花日日闲”。任尔荷香阵阵,丽影涟涟,终归是,藏在深闺的名门望女?既不为人知,亦无人问津。

不过,好与不好,它就在那!生于斯而长于斯。适时萌发,应季消弥。只求涉世悦人,不问经年流转……

往年赏荷,来去匆匆。远观近瞧,从未觅其神,观其韵,专注细品。每每都是,走马观花,任它夏荷、秋荷、风荷、焦荷、皆一眼带过。虽也有些个收获,终归是浮光掠影,难免有些浅薄。



时光荏苒,再来这太平湖边,远眺秋水长天,近观野菊斑斓。旧地重游,再赏秋荷时,暂居草庐民宿,歇息疲倦身心。俨然离乡多年的游子,不再漂泊,不再做行者,已成归人?已与这湖,这荷,成了朝夕得见,朝夕相伴的近邻。

暖暖的秋阳下,徜徉在荷花湖边,一湖秋水,满目秋荷,感慨良多!世事,竟如这一水,一荷?清影之下,涟漪之中,四季流转而变幻无穷!

触情生情,不知何故?脑海里,竟泛起李清照的那阕《 一剪梅 》?索性依原词原韵,改写一笺,以附风雅,以抒胸臆。套用一句恶搞的网络嗑,搞它一次善意的笑?
红烛残藕玉簟秋,
紧裹罗衫,不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花自飘零水自流,
没有相思,亦无闲愁。
此情日久已消除,
下了眉头,难上心头!
呵呵,虽然对诗之偶像,有些失礼,有些不敬,是不是有点子意思呢?

行走在荷花湖中,在曲曲折折的栈桥上环顾,凉风习习,吹皱了一池秋水。那颜色,比往昔深了不少,它不再清澈照人?变得让你难以琢磨,难以望穿,难以看透?



夏日里那些,密不透风的荷叶,已经稀疏。有的已经焦干屈卷,有的出生就晚,加之又生不逢时?难以长阔的那些荷叶,不愿意站起,懒散落寞地,躺在暗蓝色的水面上,不再伸展。不再像那些壮硕的兄长们,勾肩搭背的去,硬生生地展现那些,已然失去的壮观场面。


不远处,一叶扁舟荡漾其间,双桨如大鸟展翘一般,上下扇动,一刻不停地敲打着水面。但看看那些,在湖面上,安之若素的荷叶,它们不像被唤醒,倒像又被催眠?



看着脚下,连片的残荷,内敛,持重,老成,忽然被感动!它们,没有了夏日里,花的浪漫,叶的激情。那瘦削硬朗的身骨,荷韵犹存!茎叶劲挺,闪烁着收获后的充盈!


它似乎,就是为奉献而生?虽然,生存环境,十分污浊,但它从不怨天尤人?纤尘不染,自洁自清!

它沐雨栉风,把最光辉,最靓丽的一面示人,始终将一湖的清丽与清香,和盘托出!让你情昂,心醉,眼舒。



当它,荷瓣脱尽,一湖落红时,饱满的莲籽,饱你口福。那莲芯,还会将你的心火尽除!
即便叶焦茎枯,根部也有白白胖胖的莲藕生成,营养芸芸众生。好一个,“过眼繁花随它去,留得清白在人间”!

再赏秋荷,细细思来,我想,这就是荷的风格!
“枯也不言败,残也不示弱”!只是,白雪塞北,无法像绿野江南那样,“留得残荷听雨声”,而是,“漫天飞絮听雪声了”。
成文 二〇一五年 暮秋
发表 二〇二一年 季夏

【作者简介】
李邦正,笔名正大光明,祖籍山东,哈尔滨市人,哲学专业,喜欢写作,曾在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及报刊媒体发稿数百篇。有六首诗作,收入影响巨著《中外汉俳诗选》。现作品散见于,现代诗美学杂志、京津沪都市头条,中国爱情诗刊、中华汉徘诗社、当代汉俳、和风汉俳,华夏汉俳等网络平台。欲求:勤耕诗林,乐描百花,闲来落几笔,潇洒度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