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河洛·金垛愚叟·一夫鲁白翁
根在河洛·金垛愚叟·一夫鲁白翁

药用牡丹(丹皮牡丹)。


牡丹皮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审阅专家 曹俊岭
牡丹皮,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产于安徽、四川、河南、山东等地。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淤、退虚热等功效。牡丹皮和牡丹酚的毒性小。
中文学名
牡丹皮
别称
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快速
导航
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关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制方法生理特性产地相关论述
入药部位
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
归心、肝、肾经。
功效
纪录片 丹皮又名牡丹皮,味苦而微辛,气寒而无毒

3.6万次播放 |01:00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主治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
相关配伍
1.《本草经集注》:“畏菟丝子。”
2.《唐本草》:“畏贝母、大黄。”
3.《日华子本草》:“忌蒜。配地骨皮:除热。”
用法用量
6-12g。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泄泻者忌用。
炮制方法
迅速洗净,润后切薄片,晒干。
生理特性
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花期5月,果期6月。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怕涝、怕高温,忌强光。喜上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上或粉砂壤土。盐碱地、粘土地不宜栽培。忌连作,隔3-5年再种,种子千粒重198g,适宜随采随播。生于向阳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常栽培于庭园。
产地
主产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甘肃、陕西、山东、贵州等地。此外,云南、浙江亦产。以湖南、安徽产量最大。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的质量最佳,称为凤丹皮;安徽南陵所产称瑶丹皮;重庆垫江、四川灌县所产称川丹皮;甘肃、陕西及四川康定、泸定所产称西丹皮;四川西昌所产的称西昌丹皮,质量较次。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 [1]
2.《本草经疏》:“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寒热者,阴虚血热之候也。中风瘛疭、痉、惊痫,皆阴虚内热,营血不足之故。热去则血凉,凉则新血生、阴气复,阴气复则火不炎而无因热生风之证矣,故悉主之。痈疮者,热壅血瘀而成也。凉血行血,故疗痈疮。辛能散血,苦能泻热,故能除血分邪气,及症坚瘀血留舍肠胃。脏属阴而藏精,喜清而恶热,热除则五脏自安矣。《别录》并主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者,泄热凉血之功也。甄权又主经脉不通,血沥腰痛,此皆血因热而枯之候也。血中伏火,非此不除,故治骨蒸无汗,及小儿天行痘疮,血热。东垣谓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甚,心气不足者,以牡丹皮为君,亦此意也。”
3.《本草汇言》:“沈拜可先生曰:按《深师方》用牡丹皮,同当归、熟地则补血;同莪术、桃仁则破血;同生地、芩、连则凉血;同肉桂、炮姜则暖血;同川芎、白芍药则调血;同牛膝、红花则活血;同枸杞、阿胶则生血;同香附、牛膝、归、芎,又能调气而和血。若夫阴中之火,非配知母、白芍药不能去;产后诸疾,非配归、芎、益母不能行。又欲顺气疏肝,和以青皮、柴胡;达痰开郁,和以贝母、半夏。若用于疡科排脓、托毒、凉血之际,必协乳香、没药、白芷、羌活、连翘、金银花辈,乃有济也。牡丹皮,清心,养肾,和肝,利包络,并治四经血分伏火。血中气药也。善治女人经脉不通,及产后恶血不止。又治衄血吐血,崩漏淋血,跌扑瘀血,凡一切血气为病,统能治之。盖其气香,香可以调气而行血;其味苦,苦可以下气而止血;其性凉,凉可以和血而生血;其味又辛,辛可以推陈血,而致新血也。故甄权方治女人血因热而将枯,腰脊疼痛,夜热烦渴,用四物重加牡丹皮最验。又古方用此以治相火攻冲,阴虚发热。又按《本经》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诸症,总属血分为眚。然寒热,中风,此指伤寒热入血室之中风,非指老人气虚痰厥之中风也。其文先之以寒热二字,继之以瘛疭惊痫可知已,况瘛疭、惊痫,正血得热而变现,寒热又属少阳所主者也。”
4.《得配本草》:“丹皮、川柏,皆除水中之火,然一清燥火,一降邪火,判不相合。盖肾恶燥,燥则水不归元,宜用辛以润之,凉以清之,丹皮为力;肾欲坚,以火伤之则不坚,宜从其性以补之,川柏为使。”
5.《本草求真》:“世人专以黄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胜。盖黄柏苦寒而燥,初则伤胃,久则伤阳,苦燥之性徒存,而补阴之功绝少,丹皮能泻阴中之火,使火退而阴生,所以入足少阴而佐滋补之用,较之黄柏不啻霄壤矣。”
6.《本经疏证》:“牡丹皮入心,通血脉中壅滞与桂枝颇同,特桂枝气温,故所通者血脉中寒滞,牡丹皮气寒,故所通者血脉中热结。”
7《神农本草经》:“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8.《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
9.《药性论》:“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
10.《日华子本草》:“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
11.《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症瘕之疾,除血分之热。”
12.《医学入门》:“泻伏火,养真血气,破结蓄。”
13.《本草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1]
[2] [3]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分享见解,
点击发布
纠错
参考资料
[1]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3] 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5月


小磨盘柿子

核桃


农家苹果


萱草(金针花)

猪毛菜


鬼针草


木槿花
中药材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审阅专家 胡春福
木槿花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inn.)的花。
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及西南部,湖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山东等地。
味甘苦,性凉。归脾、肺、肝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治疗肠风泻血,赤白下痢,痔疮出血,肺热咳嗽,咳血,白带,疮疖痈肿,烫伤等病症。
中文学名
木槿花
别称
篱障花、喇叭花、白槿花、白玉花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入药部位
花。
性味
甘、苦,凉。
归经
脾、肺、肝经。
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
治疗肠风泻血,赤白下痢,痔疮出血,肺热咳嗽,咳血,白带,疮疖痈肿,烫伤。
相关配伍
1.治下痢噤口:红木槿花去蒂,阴干为末,先煎面饼二个,蘸末食之。(《济急仙方》)
2.治赤白痢:木槿花一两(小儿减半),水煎,兑白蜜三分服。赤痢用红花,白痢用白花,忌酸冷。(《云南中医验方》)
3.治吐血、下血、赤白痢疾:木槿花九至十三朵。酌加开水和冰糖沏半小时,饭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4.治风痰壅逆:木槿花晒干,焙研,每服一、二匙,空心沸汤下,白花尤良。(《简便单方》)
5.治反胃:千叶白槿花,阴干为末,陈米汤调送三五日;不转,再将米饮调服。(《袖珍方》槿花散)
6.治妇人白带:木槿花二钱,为末,人乳拌,饭上蒸熟食之。(《滇南本草》)
7.治疔疮疖肿:木槿花(鲜)适量,甜酒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克,鲜者30-60克。外用:适量,研末或鲜品捣烂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禁忌
孕妇慎用。
采集加工
夏、秋季选晴天早晨,花半开时采摘,晒干。
形态特征
木槿落叶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5-25mm,被星状柔毛;托叶线形,长约6mm,疏被柔毛;叶片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cm,宽2-4cm,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梗长4-14mm,被星状短绒毛;小苞片6-8,线形,长6-15mm,宽1-2mm,密被星状疏绒毛;花萼钟形,长14-20mm,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钟形,淡紫色,直径5-6cm,花瓣倒卵形,长3.5-4.5cm,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雄蕊柱长约3cm;花柱枝无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mm,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生长环境
多生于向阳山角、路旁。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本品多皱缩成团或不规则形,长2-4cm,宽1-2cm,全体被毛。花萼钟形,黄绿色或黄色,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萼筒外方有苞片6-7,条形,萼筒下常带花梗,长3-7mm,花萼、苞片、花梗表面均密被细毛及星状毛;花瓣5片或重瓣,黄白色至黄棕色,基部与雄蕊合生,并密生白色长柔毛;雄蕊多数,花丝下部连合成筒状,包围花柱,柱头5分歧,伸出花丝筒外。质轻脆,气微香,味淡。
药理作用
花对致病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均无明显的抑菌作用。花煎剂口服对兔之毒性不大。动物试验证明花粉有致敏作用。
相关论述
①《日华子本草》:凉。
②《滇南本草》:性微寒,味微苦,平。
③《纲目》:甘,平,滑,无毒。
参考资料
[1] 冉先德.中华药海.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

花椒

叶子上爬的叫什么?
洛阳俗话称:花灯姐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