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禅心‖五花寺塔
(原创 宜阳文学 )
五 花 寺 塔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是宋朝王安石的诗,极言塔高。还有比这更高的塔吗?有。君不闻“三乡有座塔,离天丈七八”。
<一>
山乡稚子,触目青山绿水,见惯的是土窑灰瓦,也因此,幼时火柴盒上开封铁塔层楼重叠的伟岸便多了一份神秘。
求学少年,一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暗号,一则法海白娘子雷峰塔的传说,一个杜甫高适岑参大雁塔登高赋诗的故事,心中更添了几分对塔的神往。
山静水远,现实安稳。有幸登临六合塔,倾听了钱塘江千年不变的涛声;有幸拾阶二七塔,感悟了革命先烈临难不惧的信仰;有幸亲临延河滨,寻梦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有幸结缘普救寺,见证了莺莺塔下唯美爱情的晓来谁染霜林醉。
可我还没有走近故乡之塔——五花寺塔。
<二>
塔本是佛教建筑,源于印度。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中的塔》一文中说“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sū)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这便是“塔”与“楼”的血缘了。
大约1500年前,有位叫达摩的印度高僧,法惠中原,慧心一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于是传法之所有了姓,镇寺之塔有了名。达摩弘扬的禅宗后来光大,其被尊为禅宗之祖,如此道来,五花寺的命名,五花寺塔名称的由来,也就成了神一般的存在。
有人说五花寺塔是“唐基宋塔”,也就是说古塔是宋朝在唐塔的基础之上修建的,我却固执的不这么认为。一则北宋一朝国力不盛,边疆战乱频仍,岂有这个财力;二则现在还在修缮的明长城,是否可称为明“城”今“墙”?

说了这么多,那么五花寺塔到底有多高呢?史料记载:“塔起九级,高十一丈九尺九寸,青砖结构,八角密檐。底部周长31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直径近似10米的圆上,竖起了一座高达40米的13层高楼。背后是巍巍汉山的映衬,周围是河洛平原的开阔,脚小是低矮民房的对比,五花寺塔想不出人头地容易吗?
五花寺塔,风头无两,号称中国的比萨斜塔。如果你站在塔下端详,会发现古塔微微的西北倾斜着,不过倾斜的原因不是技术的局限,不是建材的颓变,不是天打雷劈,不是地裂基陷,实在让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因古塔高高矗立而自豪的故人难以启齿,竟是1958年炸塔时因炸药的短缺所致,说到此,真不知为那个时代物质的匮乏该悲还是喜?一个时代的集体狂热,一个民族的整体迷茫,只是心里想,若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我是否也会为了歧路的信仰,痴痴的去为炸塔而负薪添柴?
五花寺塔是黄河中下游流域最古老的砖结构建筑。大河走泥,急浪湍沙,君不见东流到海不复回,去去兮,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地也阔。遗世塔独立,微雨亦自语。
真为三乡人感到骄傲,一个诗人,占据了河洛大地千年文化的高地,一所寺庙,拥有了星布山水建构的最高规格,一座古塔,又独霸了千载之下楼宇的相对海拔。宜阳文化半三乡,是往小处说了。
可我依然没有走近故乡之塔——五花寺塔。
<三>
一个深秋的下午,揣着朝圣般的心情,如同拜访一位仰慕已久的长者,我专程来拜访五花寺塔。
穿过熙攘的集市,瞥过密麻的民居,我走向了汉山脚下静僻的一隅。一座古塔顿时呈现在眼前,夕阳的残照拉长了他的影子。我快步走近他,危败的塔身,风雨的躯体,古朴的青砖,残损的密檐,面目模糊的浮雕,寄塔而生的衰草,如血的残阳,如咽的雁鸣,劲吹的西风,萧萧的落叶,无不给人萧瑟、落寞、怅惘之感,内心无着的同时,也深深的感觉这才是古塔应有的样子,郁积心中久久不能释怀的那缕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因塔而生的情思才是古塔存在的真实的意义。诚如余秋雨在《废墟》一文中说的那样,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往事越千年,古塔犹存,风雨何往。五花寺播慧的钟声远去了,塔脚下崤函古道上武媚娘迤逦的车队不见了,《霓裳玉衣》依旧在哪个舞台上演,泣血的李贺是否还本性故我在白玉楼字斟句酌。
听说古塔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来不及近观,看了一帧照片,黄土色的水泥把一个真实的古塔严实的包裹在了里面,不懂文物修复的原则,只道修旧如旧,如此……
出土的青铜不需要抛光,断裂的剑戟不需要镀镍,龟裂的甲骨不需要过塑,延安的窑洞不需要装修。古今混搭,面目已非的五花寺——我已不愿走近。
2021.6.30

作者简介
云水禅心,教师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