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西部浩瀚
因生活在京津冀,受工作的局限,对东部地区有一定的亲密接触和直接的感受。对祖国的西部的认知,只停留在书本上、文字上、地图上、图片上、银屏上、电视上,听人说、听人讲,没有亲眼看、亲目睹,所有的感触均停留在浅层和表面上,缺少切身的真实感受。
在友人精心安排之下,我们一行自驾车,从白洋淀畔始发,出华北平原,穿太行山脉,进山西丘岭,跨弯曲黄河,入黄土高坡,过宁夏荒漠,沿河西走廊,走丝绸之路,踏千年古道,涉千里戈壁,经沙漠绿洲,摸古道边关,奔圣地敦煌,览西部大好山河,绕航天之城酒泉,达胡杨林之深处,顺京新高速,越巴彦淖尔,绕青城包头,抄呼和浩特,归荣乌高速,回雄安老家。跨越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五省,擦青海、新疆两省,一路奔波超万里,走马观花,初步弥补了我对西部印象的缺憾。
通过这次感受西部之旅,使我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两千年前大汉帝国,一千多年前大唐盛世,几百年的朝代变迁,七十多年共和国巨变,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感受,对西部的过去、现在、未来有了新的认识。
西部,三江源头,中华水塔,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千百万年间黄河之水天山来,滚滚洪流缠绵不断,滋养土地,养育神州儿女,先民们在两岸居住、繁衍、生活、奋斗,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公元前三世纪大汉帝国,驰骋万里江河,张骞两度出使西域探险、拓路发展贸易,霍去病抗击匈奴开疆扩土,开启了西部的繁荣文明,丝绸之路展开了繁花似锦的前程,代代衔接,辈辈相传。丝绸之路始于长安(西安),经过河西走廊,穿过荒漠戈壁,延伸到中亚、西亚,冲出亚洲进入欧洲,直达罗马城,跨越数国,链接60多个城市,将个个美丽的亚欧城市,串联成大漠中连接不断的翡翠珍珠。
张掖,古称“甘州”,是甘肃省名“甘”字由来,以“张国臂掖”通往西域而得名,因境内之甘泉而改为“张掖”。处在河西走廊的中段,西汉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设置张掖郡。因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文物,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而驰名中外,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誉,古人诗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武威,河西走廊中心城市,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美称,早在2200多年前,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大获全胜,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命名“武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西通新疆,有“西北首府,凉城故地”和“天下要冲,国家藩卫”的美誉,有45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名胜古迹众多,以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而驰名西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葡萄酒城。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山海关、镇北台、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河西走廊的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还早九年,是长城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等都曾在此驻足、战斗、停留、建设、考察、修行。整个关隘保存完整,是“河西第一隘口”。
一个个古老而年轻的塞上名城,在古丝绸之路上讲述着一个个沉甸甸的历史故事,叙说着一个个光照千秋的历史人物,报告着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向人们展示着丰富厚重的悠久历史。
文化的璀璨,更是丝绸之路跨越东西,连亘古今延绵不断的根基。沿着戈壁大漠前行,走走停停,浏览驻足,触碰着古迹文物,抚摸着文化的脉动,不由让人内心为之震撼。荒芜的沙漠,茫茫的戈壁,残酷的环境,漫漫的征程,没有阻止人们向西探求的脚步,却锤炼了人的意志,强壮了人的体魄,净化了人的心灵,陶冶了人的情操,拓宽了人的视野,开阔了人的胸襟,展现出了人的不懈追求 。
酒泉,地处甘肃西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是中原、东北通往新疆和西域的交通要塞,是汉代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之一,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酒泉”,是敦煌艺术的故乡,我国现代航天的摇篮,新中国石油工业和核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国家风电基地,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城,其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面积的42%,也是中国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地方之一,距今一万多年前,率先进入旧石器时代,4000--5000年前,酒泉先民向人类文明时代迈进。
敦煌,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以石窟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遗址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涓涓不息的党河水,是他成为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人员流、信息流、物资流的源源不断,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融,尤其是佛教文化在此扎根开花,繁荣锦绣,产生了敦煌“莫高窟”(千佛洞)。
莫高窟,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连续修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洞窟密布崖体,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如蜂窝状。古人凿窟之后,在窟壁上抹泥涂粉,平整壁面作画,又扎木为骨,敷泥造型制成彩塑,壁画较石刻易于大量描绘细节,表现佛经内容和时代风貌更为广泛,丰富详实。这是莫高窟有别于其他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据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门乐傅始凿第一窟,又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初、盛、中、晚四期)、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窟群全长1600余米,共有735窟,现存有壁画、塑像的洞492窟,壁画45000平方米。窟窟相通,洞洞相连,是集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壁画的内容多种多样,有叙述释迦牟尼成佛的神话传说的,有表现佛陀救人救世的,有描写佛陀度化众生的,有描绘佛教传播中佛陀、菩萨、高僧事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有佛教经典内容的,也有众多人物,飞天水鸟,重阁高楼,亭台楼榭的等等。壁画内容不仅反应了中国古代精湛艺术的高度水平和有关时代绘画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中国,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区古代有关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斗争,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社会生活,民情风俗,生产技术,建筑服饰,兵刀甲胄,典章文物等发展演变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考古价值。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全世界范围内兴起“敦煌学热”。1961年敦煌莫高窟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1届大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部的文化灿烂,是几千年沉积的硕果。可他的地域之辽阔是乘飞机,坐高铁所难以感受到的,只有亲自驾车奔驰于大漠之中,走走停停,瞧瞧看看,才能切身体会到广袤无垠的浩渺,让你有海阔天空自由放飞的快感,让你真实感受到一望无际空旷无边的真实内涵。没有城市的拥堵,没有道路的狭窄,没有漫天遍野小盖虫般的汽车,只要把车加满油,带足水和食品,你有一种探险的感觉。如果没有高速的路标,没有导航定位指南,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只有满目的戈壁沙滩。随着车子的前行,地域变化和海拔的提升,沙漠的颜色也随之变化,有白色的、有土色的、有青色的、有黑焦石色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进入无人区,地上寸草不生,看不见平时的牛羊马和骆驼,空中没有飞禽走兽,只有呼呼的风,慢慢滚动的流沙,到有横风的路段,车窗上还听到小沙石啪啪的打击声,给人以无名的恐怖。在平原、山区高速上撞击汽车挡风玻璃的小飞虫,不知道哪里去了,疾驰几百公里竟是窗明几净,没有一只蚊蝇蠓虫,剩下的只有干燥的空气和滚滚热浪。在行驶的过程中,对两千多年前的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不畏险恶,不畏艰苦,勇于探索的精神,内心不由的产生无限的敬佩。
由于大漠无边,只沙无土,没有水源,没有降雨,极度干旱,在戈壁深处出现了无数的大漠奇观。鸣响沙坡头随处可见,最为著名是敦煌的鸣沙山月牙泉,峰峦起伏,山脊如刃,宛如一条金色巨龙,把弯弯的月牙泉拥抱在怀中,泉不枯干,沙不进泉,亘古至今,从未改变,天下奇观。
经敦煌,走“春风不度玉门关”处的汉长城遗址,进入极端干旱的雅丹地貌区。260多万年前,第四纪地壳变动,未完全固结的河湖相沉积物基,经千百万年大自然的风沙、流水的侵蚀,形成垄岗状、流线状、塔柱状的地貌。它们拟人拟物,栩栩如生,成为西部名副其实的“魔鬼城”,与浩瀚无垠戈壁、沙漠景观相辅相成,使这里成为研究雅丹地貌的天然实验室,普及地学知识的天然课堂,探险旅游观光的胜地。
张掖的七彩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岭景观复合区,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斑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随处可见红、黄、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鲜艳的色彩,形成了一个彩色的童话世界。
茫茫戈壁,一望无际的大漠沙滩,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残酷无情的大自然,创造的无数的地貌奇观,千万年来令人向往,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的人去探究,去观光。路就成人们前往的必备条件。
西部交通之便捷,畅通之无阻,让常遭城市堵车之苦的人们大呼开阔痛快。风驰电掣的高铁“和谐”与“复兴”神龙出洞,呼啸而过,电闪雷鸣将大漠高山甩到脑后。川流不息载物列车奔驰在铁路线上,像一串串蜈蚣蜿蜒在戈壁上爬行,车车矿石,罐罐石油运往东部,流向东南。高速公路上各种车辆像离弦的箭飞奔向前,四通八达的国道公路上,各式载重汽车,日夜兼程,将各种物资实惠便捷的分发到不同的城市厂矿。便捷灵活的乡间道路,更是方便了近距离的出行生产。古时骆驼牛马走过的故道,又为探险观光的人们提供了追思体验的便利。高铁高速,公路铁路,古道新道,共存共生,相伴同行,平行的像五线谱,交错的似音符,宽窄适度,快慢相融,汇聚成连接东西的宏伟大道通衢。
在享受道路通达的同时,空中的线路更让人浮想联翩,西电东输的强大电网更是气势磅礴。座座高塔比齐耸立,排排线杆肃然列队,个个巨大的“风筝”旋转,块块太阳能板闪闪发光,条条粗大电缆相互延展,风能、太阳能转换成绿色电能,通过变电站汇聚在一起,输送到东部的城市、农村、机关、厂矿,代替高能耗、高污染的火力发电,助力祖国各地的经济科学发展。
行走在西部辽阔的土地上,道路在滚滚车轮下延伸,不由的想起鲁迅先生《故乡》中写到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令人振聋发聩的警句,在西部荒漠中使人真正感受到了其真正的内涵,不仅昭示古代的仁人志士,披荆斩棘开辟新天地,也启迪今天改革开放的年代,创业者呕心沥血,开凿经济繁荣的通衢大道。古人驼铃声声,步履蹒跚,艰难向前走出的路说明了人的毅力;九曲十八弯,跋山涉水修的路证明了人的智慧;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诠释了人的坚韧;穿山越岭,天堑变通途揭示了科学的力量;四通八达,纵横南北,连贯东西证实了国家的实力。
通过万里自驾跋涉,深切体会到了西部历史之厚重,文化之灿烂,地域之辽阔,交通之便捷,远远超出我未到之前的想象。历史的悠久是年芳的积淀,文化的灿烂是情感的交融,地域的辽阔是先贤的坚守,道路的畅通是不懈的追求,物贸的繁荣是开放的襟胸。
西部不是贫瘠落后,而是广阔丰富;不是偏僻阻塞,而是物流畅通,经贸繁荣;不只是荒漠沙滩,还有塞上座座绿洲;不只是戈壁沙丘,还有繁华美景;不只有牛羊骆驼,还有高铁高速航天城;不是封闭的固守,而是古往今来积极主动开放簇拥。

作者简介:王伯民,雄安新区安新人。中国乡村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会员,安新作家协会会员。公务员,工作之余喜欢文学,追求“用真实的我,写我真实的感受”。作品多见“雄安文学”、“安新在线”、“今日头条”、“北京头条”、“都市头条”、“新区白洋淀”、“碧丝”、“晨光”等刊号,有作品被有关文集收录。
🍀🍀🍀🍀🍀🍀🍀🍀🍀🍀🍀🍀🍀🍀🍀🍀
大型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