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古战场遐思
文/清白相承
湘江水从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龙门界汩汩南来,又融合着沿途的支流滔滔北去……
泛舟逆水而上,至广西境内的全州、兴安段,这里就是著名的湘江战役古战场地址。
眼前,江岸边的灌木依然密集葱郁,碧绿的江水还在默默地流淌,拨开江面上弥漫的水雾,似乎就是当年血与火的硝烟。我的思绪在紧跟着一群头戴八角帽、脚穿草鞋、腹中唯有南瓜汤和红米饭的勇士们的脚步,走进八十七年前的那场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湘江战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军委纵队八万六千余人撤离苏区,连续打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时,只剩下六万四千人。这时,蒋介石的“中央军”和湘桂粤军阀已集中30万强敌,在湘江以东地区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欲将中央红军“包围全歼于湘江东岸地域”。
1934年11月28日凌晨,桂军在新圩向红三军团发起进攻,湘江战役正式打响。1934年11月29日,湘军与红一军团的界首之战拉开了帷幕。
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终于以折损三万八千个红军战士的惨重代价突破了湘江封锁线,粉碎了敌人的企图。
湘江战役后,在全州旁边的湘江转弯处,叫岳王塘。此处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汇到这里。在水弯处,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
湘江洒满了烈士的鲜血,以至于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
几十年后,当年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林彪,已是位极人臣。他也曾去过一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怀旧,但他再也没有回过界首。在我军的军史上,湘江战役是惨败。但是,林彪,彭德怀作为红军开路先锋的最高指挥官,为挽救整个中共和红军的命运功不可没。同时还有五军团的董振堂,还有聂荣臻,邓萍,左权,李天佑,黄克城,陈光,杨成武,耿飙,黄劲功,李英华,易荡平,陈树湘等等。
一脉烟雨,几许思量……
假如:在战略转移的方向上,当时的“左”倾领导人李德、博古能够虚心地听从毛泽东等同志的意见,不往国民党布置的口袋里钻,而在湖南中部建立根据地的主张,自然可以避免这场战役,自然就不会有这么大的牺牲。
不思量,自难忘……
假如:在战略转移中舍弃大搬家的做法,忍痛抛弃拖延行军速度的辎重,抓住稍纵即逝的渡江机会,红军也不会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
悲剧,本可避免。可是,历史是无法改写的。但是,湘江战役的革命精神是永存的。它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我蹲在岸边用双手捧起了曾经在八十七年前,那尽染红军鲜血的江水,慢慢的放在鼻间静静的闻吸着,我深信在这日夜不停奔腾的湘江水里有先烈的气息和英魂在流动着。我想去亲近和告诉你们,没有人忘记你们的前赴后继,也没有人忘记那段悲惨的硝烟弥漫的岁月。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的。带着你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带着相同的信念我们一定会坚持走向胜利的终点。
我伫立在湘江岸边,回望八十七年前那悲壮的一页,让我感慨万千:我们党一百年走过的并非一条平坦大道,我们经历过苦难,遭受过挫折,甚至陷入过绝境。我们党为什么能绝处逢生,在挫折中奋起,从苦难走向辉煌?就因为我们党能及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更敢于坚持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在当今,它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资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一定要继续弘扬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