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人的自我剖析与自勉
从第一章我们知道,孔子是以仁道的“传教士”自居,以传播和弘扬仁道为己任的。因此,他对自己学问、修养等诸方面的要求相当严格,总是经常对照仁德的标准要求检查剖析自己的道德修养,下面两章就是孔子对自己的检查与剖析: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音zhì,通“志、记”,记住的意思。“默而识之”就是默默地学习领会所学知识。“诲”即教诲。
“何有于我哉”是:这样的修养品德我哪里有呢?既是孔子的自谦之词,更是孔子对自己在做学问方面的严格要求。因此,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默默地学习领会所学的知识并能牢记在心,做学问不会感到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些品德修养那一项在我身上能体现得出来呢?”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实践起来的确很难,没有宁静的心境,没有永不自满的求知欲望和自信,没有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毅力,没有乐于助人、勇于为他人牺牲奉献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知识与智慧对我们一般人而言,具有极大地诱惑力,但求知的过程却是相当枯燥的。“诲人不倦”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修养,没有爱人爱世的情操,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善于理解人、包容人的宽广胸怀,是做不到。当我们求教别人的时候,总希望别人能够耐心地给我们将我们想知道和需要理解的东西讲清讲透,帮助自己弄通弄懂,但当别人来求教我们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情感等等有形无形的东西乐于教导别人呢?“不愠不燥”能有几人?所以,这一章其实就是对照《学而》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来作的自我检查和剖析。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一章是孔子对自己在个人修养方面提出的要求,而且这个要求是针对当时人们在做人方面存在的“通病”而提出来的。在孔子看来,当时社会,人在做人方面普遍存在的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即:不注意个人品德修养,不讲求如何获得真正的学问,听到了义之所在(即有仁道的行为举止等好的事情),明明知道是对的,符合道义的,但却就是不主动学习,积极想这些方面靠拢(徙,迁移的意思),对于自己身上的恶习、坏毛病不能自觉改正。这样的社会风气,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病态的社会心理,即:是非观念淡漠,没有尊重道义、亲近道义的意识;知善不学,知错不改,心理空虚,情感不是苍白就是扭曲,越富越感到精神空虚,地位越高越不知道人生的风向和坐标,出现为富不仁,为官不尊,烧钱、淫乱,对钱财贪得无厌等等丑恶现象。孔子作为一个“救世主义者”,面对这样的社会风气,他从内心对春秋社会的前景感到担忧和焦虑。在他看来,一个人要使失去了精神追求,其作为人的生命价值就无可谈起;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就没有什么希望;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文化精神,那将会万劫难复!因此,他告诫自己不能沾染这样的不良风气而放松对自己的修养要求。由此可见,孔子之忧,表面是忧自己,实则是忧社会,为春秋那个社会的“通病”而忧!正是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殉道精神,使这位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千古圣人对自己在道德修养上提出如是严格的要求,鞭策自己,力求使自己的人格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丶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