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改变了我|我与文学永相随
作者:李亚民
文学于我,如翩飞的蝴蝶。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引领我将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那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并且,一直陪伴我走过往复不止的春夏秋冬。从追星少女,到两鬓飞霜。我与文学,可以说永相随,爱无悔。
从上小学开始,我就明显偏科,语文成绩好,其他学科勉勉强强。尤其是上作文课,我总是听得正入神时,突然下课铃响,觉得时间总是那么短暂。而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读,这更是让我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高中时,热爱文学的我长成了一个文学女青年,经常乐此不疲、引以为傲的,就是时不时给学校黑板报上投稿并一次又一次获得发表的机会。当年我的一首小诗登在黑板报上时,激动之情简直难以形容。从此文学变成了我的初恋情人。阅读和写作,成了我的最爱。文学,让我的青春充满了绚丽的色彩。
后来参加工作了,但我对文学的痴爱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那个年代,还总是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喜欢文学,怕同事误解我工作做得少,整天不务正业。于是只能把对文学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我每天坚持写作,不停地投稿,但大多数稿子被退,或者石沉大海、音信全无。因为文学,不被承认的我像一个失恋的多情者,内心的痛楚只有自己能明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89年8月,我的一篇散文《姨妈的小脚》,在《三门峡日报》第三版登了出来,这给了我非常大的鼓舞。处女作的发表,给了我坚持追梦的信心。文学,再次和我热恋!真是一日看三遍,总也看不够!那时我们办公室刚好订的有这个报纸,我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首先是拿着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千字小文,在半个小时里我大概看了有五十遍。下班时,我又把报纸带回了家,兴高采烈地向妈妈报喜说我的文章上报纸了。妈妈是个文化人,表扬了我,还给我煮两个鸡蛋作为奖励。晚上,我躺在被窝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情不自禁拿出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妈妈提醒我:快睡觉,都凌晨一点了,把灯关掉,别浪费电啊。
我嘴里答应着,按下了灯泡开关,然而没有一点儿睡意。为了不被妈妈发现,我就把整个头都蒙在被子里,打开手电筒,再一遍又一遍地默默朗读我的那篇文章,自我陶醉地闻着那墨香,欲罢不能。直到手电筒没电了,才不得不躺在那里想入非非,瞪着眼睛一直到天亮。文学,让我神魂颠倒,彻夜未眠。
第二天上班,我故意把报纸放到大办公桌最显眼的地方,想让同事发现我这篇文章。可是,他们尽管都坐在办公桌前,也都会挪动一下报纸,但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报纸上我的文章!我心里好着急,怎么办?有了,制造机会!我故意把报纸往同事跟前挪一下,再挪一下,挪的同时还会看一下每个人的脸。同事们都一个表情:谢谢,今天报纸大概看了一下。不冷不热。下班后,我又把报纸拿回家,夜里在被窝里又看了很多遍。文学,让我痴迷不悟。
第三天早上上班,我还拿着那张报纸,还放到办公桌最显眼的地方,照样没人看到。不行,看来得改变策略。这回,我在挪报纸的同时,故作惊讶状:呀!报纸上有我的一篇文章啊!是吗?我看看。果然奏效!同事们开始你争我夺抢那张报纸。他们看完,都夸我写得好,还说以前怎么没听说你喜欢写作啊,还鼓励我:好好写,将来成为一名作家,让我们都跟着沾沾光,如此云云。你还别说,我其实就是想当一名作家,当一个像巴金、鲁迅那样人人皆知的作家。
在文学的花园里,我一边辛苦地耕耘,一边幸福地收获。我的作品陆续不断有豆腐块见诸报端、杂志。写着写着,我的心就大了,想成为一名作家,就必须认识文学大家,得到大家的点拨才能有成就,不是说名师出高徒嘛!对,就这么办!于是,我开始了我的追星生活。因为喜欢舒婷的一首《致橡树》,我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去厦门鼓浪屿找舒婷;因为爱池莉的书籍《来来往往》《烦恼人生》,在报纸上看到池莉在湖北开会,我偷偷乘车去找池莉;去陕西找贾平凹,去高密找莫言,我的文学之路,也是我的追星之旅。
毫无疑问,可以说多数时间是碰了一鼻子灰。于是我自己开始反思,不应该找远处的,应该从近处找!当时我很喜欢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生命册》《羊的门》,南丁的《在海上》《尾巴》《检验工叶英》,张宇的《晒太阳》《潘金莲》《疼痛与抚摸》《活鬼》《老房子》,我想,这不会太难吧。就这么定了,我要去找他们!
想到做到。在一位文学前辈的引荐下,在郑州终于可以见到张宇了,我心情非常激动。谁知,第二天饭桌上才知道,前辈引荐来的是张羽,而非张宇。一字之差!我的性格太直:我找的是张宇,宇宙的宇,不是您这个羽毛的羽。文学前辈几次拉我的衣角,示意我别说了,但一根筋的我还是坚持,一口气将心里话撂个底朝天!幸亏,人常说:大家风范,风范估计就是胸怀吧,我想。张羽老师哈哈大笑,很和蔼地说:“小丫头,没关系,我也是灵宝人,咱们是老乡哩,今天你认识我,绝对不会吃亏的,我马上给你送一本书,签上我的名字,算作见面礼。你要找的张宇老师我也很熟悉的,这段时间他出去讲学了,下次我给你约他好不好?”
还有一次,我去拜访灵宝籍的一位诗人李根红,他回灵宝专门约了我,给我送了一本诗集,上边签名:请李亚民女士惠存。我一看马上就不高兴:李老师,您写错了,应该是雅正,不是惠存。李老师听了我的话,笑得前仰后合。我记得很清,当时李老师眼泪都流出来了。再后来,我才知道,雅正和惠存的真正意思,真是悔恨自己太无知了。不过从那以后,我比以往更加勤奋了,一边阅读名作,一边努力创作,一边播种,一边收获。2009年《花开之声》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三门峡市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主编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见证》一书,同年长篇小说《布谷催春》(合著)出版;2017年长篇小说《红绣荷》一书出版并获《作家报》2017年会一等奖、三门峡市宣传部2018文学艺术成果奖、三门峡市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并被《掌阅》网站全文转发;小小说《甄别》《合同工》《黄河岸边蝴蝶飞》等收录于各类年度读本;2017年主编《灵宝作家优秀作品选》一书;2018年策划出版《张守仁在灵宝》画册一部;累计书写文学类作品300余万字,其中有50余篇作品分别获得各级各类奖项。
就在我创作渐入佳境之际,生活又给我设置了一道门槛,给了我一次严峻的考验,使我不得不放慢文学创作的脚步,险些与文学再次擦肩而过。
为人妻为人母后,油盐酱醋、锅碗瓢盆诸多琐事,牵扯了太多精力,再加上经济原因,我忙起了另一种事情,文学渐渐被搁置,淡出了我的生活圈。在与文学走散的数年时间里,我变成了一个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俗常妇人。经常为能有十元的加班费劳心伤神,为仕途能有光明而忙着与人周旋,为买一件衣服能少几元钱而斤斤计较。这些年,就这么混混噩噩,没理想、没梦想地努力生活着。直到在省一级报刊成功发表作品,有幸聆听到张宇、南丁、张晓雪、贾平凹、田中禾、韩达、张守仁、墨白等老师的精彩授课,直到我的作品多次发表后,我才再次想到了我很多年前的作家梦。
文学,我说不尽的爱恋!但历经岁月磨练之后,我追求文学梦想的信念更为坚定。追梦文学终不悔,是我今生最正确的选择。无论文学待我如何,今生今世,我待文学,始终爱如初恋,此生不渝。
作者简介
李亚民,笔名黛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灵宝市作协主席、三门峡市作协副主席。《花开之声》一书获三门峡市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红绣荷》被三门峡市宣传部评为2018文学艺术成果奖。《灵宝作家优秀作品选》总编、《张守仁在灵宝》画册总策划;书写文学类作品300余万字、其中获奖作品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