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以“青林翠羽蝶舞”?
鍾建新教授作品《青林翠羽蝶舞图》是巨幅水彩画,长达五米、高一米五。每
走进玲珑画苑,我就会自然而然地站在她前面,似乎不是我看她,而是她在张
开双臂拥抱我,我在接受一种特别的洗礼。我去了若干次,这种感觉真的一直
没有变。
独特魅力来自艺术风格特质,艺术风格特质离不开艺术品主题一一青林翠羽蝶
舞!
说句实话,“青林翠羽蝶舞图”这个命名其实我一直“很有意见”。鍾建新教
授在与我的交流中,至少曾经说过百遍了,可我总是没有记住。在谈到这幅画
时,我说起其名称常常“卡壳”,心里在想“你这鍾教授把作品名称搞得这么
复杂干嘛呢?”
了解鍾教授的人,就知道他在艺术上是个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与人们所说的
“强迫症”近似,是一种建立在处处不满意、不完美之上的。“完美”是促进
古往今来世界上许多人的源源动力,也促使鍾教授在艺术上解决“矛盾”,朝
着精确“完美”奋斗不息!
基于鍾教授追求艺术之个性特质,这个似乎读起来“有点呦口”的“青林翠羽
蝶舞图”,肯定是有充分理由的。如要分析整个画作,了解“青林翠羽蝶舞”
之名源于什么成为必要。
《文选·潘岳》中有曰“涉青林以游览兮,乐羽族之羣飞。”意思是在清静的山 林中游览,开心地观赏各种飞鸟群飞。此典故显然不足以支持画名之源或者说 不能准确概括整体画面之主题。
当我们把视线移到画面,那年代久远的菩提树之象征,可以确认“青林”即
“清静的山林”,毋须再揣测其它涵义。远观细赏“青林翠羽蝶舞图”之画可
谓是滙聚百灵——让每一个生命体进入禅意空间,享受里面的清静。
画中有很多鹤:有丹顶鹤、白鹤、大小白鹭、青鹭、有黑鹎鹭、黑鹳、有泽
鹬,并且是视觉冲击力的重要部分。由此推断,“翠羽”定是指代长着美丽翅
膀的各类鸟。
整体画面的诗情画意,离不开鍾教授在艺术创作中将“唐诗宋词”等中国文学 元素的融入运用。特别是画里一百只不同种类、五彩斑斓、图案各异的蝴蝶, 很是精彩!这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庄周梦蝶”,大有辛弃疾《念奴娇·和赵国兴
知录韵》词:“怎得身似庄周,梦中蝴蝶,花底人间世。”之境呀!“蝶舞”
或许正是代指庄子梦蝶中的“蝶舞居”一一幻化人生之境吧!
青林,翠羽,蝶舞。
《青林翠羽蝶舞图》以创作者对其身份特别标识,构建出了一个清静优雅的并
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禅意空间,中国古典诗意哲学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一百只
蝴蝶,不知哪只蝴蝶是“我”?这是问题,是思考;这是思考,更是问题!
1998 年,我一直在读一本《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书,其中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 威特金(Herman·Witkin)提出的“场依存性”的概念,常常帮助我思考探索与 解决一些问题。在这里,我想“场”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同样可以厘清观者如 何以“青林翠羽蝶舞图”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
在上一篇中,我曾提到过一个词“拥抱”,当我一看到这幅画,就有被清静之
境拥抱的感觉!究其因,实际上是作者通过点、线、面的巧妙布局,实现了心
之理、创作之理与物象之理融合的大气象。通俗的话来说,艺术品被人格化
了。
“人格化”的程度取决于画的构图,即创作者通过点线面把各部分组成、结
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画面的独特艺术效果形成“气场”?
《青林翠羽蝶舞图》是“V”形构图,让人感觉到一个可以走进去的空间与一种 悄然而至的地负海涵的关怀。中间凹的部分是水面与浅滩,两边是石壑与树。 这使画面呈现”V”字形的缺口,这个缺口恰如一个拥抱的姿态,又像打开的窗 口,又像敞开的心胸,这种开放式的格局很容易引起人们对情境的关注,更加 凸显引人入境之感。
这里我用的是引人入境,因为相对来说客观,至于入境是否为胜境,那观者自 有结论。其“V 型”构图,构建了一个“场”,这个“场”有磁力,无论你是 “场-独立型”还是“场-依存型”,她似乎都能使我们以画的意志转移走进这 个预设的环境中。有磁力,是使画面实现这种效果的特别要素,而她的磁力来 自整个“场”所造之“势”。
向画面中心看一一凹部两边的树都是向着中心水面倾斜的,中间这个窗口似乎
统帅着画中各种元素及观者向心于此。“以布局先领相势,盈尺之幅,凭几可
见,若数尺之幅,须挂之壁间立而观之,朽定大势。”
正如清沈宗骞所言:“总之统乎气以呈现其活动之趣者,是即所谓势也。”
《青林翠羽蝶舞图》之“势”呈现出一种自然畅达的气息,不但使画面有一种
形象的运动感,对观者而言更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势”是画作章法的整体
趋向,以及大的构成方式和层次变化所形成的总体视觉感受。局部处理方式应
该都服务于“章法的整体趋向”。这需要艺术家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
花、鸟、树、石等多类元素的关系和位置。
讨论关系和位置,需要密切相关视觉效果,并且必须牵涉到均衡的问题。但是
均衡并不是把所有各种元素对称地整齐划一的左右排列。“尖锐化”的处理也
可以在打破形式平衡达到内力的均衡。
譬如:此作中不对称的“V”型结构中,左下角的菩提树系局部,似乎是重点突 出并被“尖锐化处理”的部分,与右下角的花草及右上角的几棵树形成强烈对 比。形式上的不对称,没有影响画面的均衡。这是因为鍾教授透过不均等、不 同质(一边大树一边花草,一边是大树系局部一边是较大面积的花草与石块) 来表现整体的均衡。左边的大菩提树,是鍾教授重点描述刻画的局部,这个局 部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印象深刻一一并且会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因为人们总是 以继承的文化观看世界,而且是在那些由文化中早已经决定的心理信息理解力 下获得感受的。当代人长期以来被指导由印刷品的左上角开始阅读,大菩提树 被设计在左边,符合这种视觉习惯,自然而然成为促动观者从菩提与禅意展开 联想⋯⋯。
《青林翠羽蝶舞图》是一个艺术空间,空间即物质存在及作用的场所。这个
“场”的吸引力,即是各种画面物质元素组合作用的结果。没有所有元素的相
互配合并一致性地与观者沟通或者说让观者体验到,那么就难以呈现其气场。
表面上一切元素在画中似乎是静止的,然而所有视觉形象都是运动的,就像接 受画面信息后的心里活动。“整体取势,局部布设”一一鍾教授做到了,并且 开“场”之气充满了能量。纵观此作,其大势里,中心点明确;察看其局部, 有重有轻、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有阴有阳、有远有近、有浓有淡、有方有 圆、有密有疏,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曲有直⋯。“整体取势,局部布设” 还不够,作为超写实手法的水彩画,没有细致入微何以深得人心?且待下集解 析!
结构,结构,结构!无论是创作诗画,还是书画。成功的作品会散发着独特的
气息,甚至透出特有气质或精神特质。这是因为结构“精确“到了一定程度,
气场非常寻常是自然的。
在“气场”中,气“通”炁“。炁,中国哲学和道教中常见的概念。一个大的
气场可以由若干个小气场按照“特有的方式组合”而成,达到一个动态的平
衡,相邻气场与气场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我想“精确”正是通过“特有的方
式组合”一一精细来实现的。
精细,符合超级写实主义作品创作的特点。此类画作中更多被关注的细节、对
象和场景,常常被创作者描绘得非常精致。
“太像照片了!”很多人在观赏《青林翠羽蝶舞图”都会发出这样的惊呼。可
她不是照片,说“太像”那是形式上的主观赞美,并不是客观的评价。
《青林翠羽蝶舞图》是一个禅意空间,是幻化的人生,是照片中没有的一个新
的现实的幻想。这种幻想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描写现实。各种微妙的绘画元素得
到充分地运用,创造出实际上不存在或者人的眼睛不能看到的现实幻觉。其风
格虽柔软而又复杂,平静而又生动;其姿态、纹理、表面、阴阳等表现得更清
晰鲜明且细致入微。
以上并不是我“有的”夸张其词,《青林翠羽蝶图》中“令人信服”的“清晰鲜 明”的“新”的现实之部分,也许我们将在下面系列探索的问题中得到更深地 体会。
1、关于菩提树林
“菩提”是梵文 Bodhi 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传说佛祖在菩提树下证
得”菩提”,觉悟真理,此树便因圣得名,称作”菩提树”。 鍾教授笔下的菩提,不言而喻,其隠喻着一个可以“觉悟”之境。每棵菩
提树的粗状程度,足以证明此境久远矣。但这样一片生长着众多的“菩提树 林”的环境哪里有呢?有道是:
勿问菩提去与来,(胡金全语)
菩提根盘天上栽。(钟建新语)
菩提树林斜对面的树林虽同境,却不同“岸”。坦率地说,我不想研究也不需 要知道斜对面的树是什么种类。只要明白远点的是“此岸”,近景“彼岸”是 “菩提树下”的超脱世俗的“涅槃的境界。(备注:“此与彼”在这里我不做论 述)
画面左半部分“小气场”中,“彼岸”是重点,是幻化之境的底片。每一棵菩 提树,扭转的枝条环扣成结实的身躯,不禁让人联想到古老、坚持、信念、承 载、稳重、见证⋯等富有禅意的精神力量。
2,关于翠羽 画中有很多不同种类且姿态各异的一百只飞鸟。有丹顶鹤、有白鹤、有大白 鹭、小白鹭、青鹭、有黑面鹎鹭、黑鹳、有泽鹬,还有小麻雀。它们或振翅或 飞翔、或仰或俯、或独处或群聊、或立或冲、或跃或憩、或叼或饮、或嘻或 戏、或回望或沉思⋯⋯。
看!所有的翠羽被形象地、精心地设计在画面的中心区域一一“V”型凹处湖面 及浅滩。前景中大一点一对白鹤与一对黑鹳,似乎是“领导团队”,就好像是 主角一样,与其它鸟一起呈现出一派和谐共处之气。
这会让我们感知什么呢?
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如何会有生态文明? 这是一个不存在“熵”改建的空间吗?
⋯ 在这与“熵”字毫无瓜葛的世界,我似乎听到了菩提树的禅声,听到了各种鸟 儿的合奏的“神曲”,听到了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小螺、蜻蜓及 虫儿等动物制造的混响效果⋯。
这个中心气场,让我又想起了“超写实”手法的效果一一创造出实际上不存在
或者人的眼睛不能看到的现实幻觉。不是吗?你应该也听到“蛙声一片”了
吧?
3,关于蝴蝶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蝴蝶,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种类的蝴蝶,除了在《青林翠 羽蝶舞图中》。瞧!它们有的黑、黄、白色为基调,饰有红、蓝、绿、黄等色彩 的斑纹,有的更具有灿烂耀目的蓝、绿、黄等色的金属光泽⋯⋯,真是精细至 极,精彩至极!
还记得在我评《青林翠羽蝶舞》之二中,我提出过“那一百只蝴蝶,不知哪只
蝴蝶是“我”?”幻化的人生,其实很多人都有,这一百只蝴蝶是鍾教授借代
世界上不同的人吗?当然是!
4,关于一百 在画作中,各种飞鸟一百只,各种蝴蝶也是一百只。不用置疑,“一百”这个 数字是作者刻意的表达。二次使用这个数字,这是典型的文学中的“反复”的 修辞手法。众所周知,十个十是一百,人们常把一百当作美满、圆满,这个象 征再次强调了作者对实现画面“清静美妙的幻境”之主旨的强烈的期待。
5,关于草 这画里有很多不同的草,除了这咸水草、芼芼草之外,还有含羞草、田灌草、 七色花、墨西哥马齿苋(这些草在香港繁殖很久了)。回看画面中草的形态走 势,视觉效果呈现出微微欲动之感。的确!仔细一分析,有股风从菩提树林中 轻轻地、轻轻地,从左往右方向吹,透明过此感知似乎更觉得整个画面的柔和 自然清新感。
6,关于小花 难以想象画面中如果来点大红大紫牡丹花的效果,显然与“青林”是不搭调 的。《青林翠羽蝶舞图》中的小花清新淡雅,这是合乎情理的选择,我似乎看到 了三色堇、矮牵牛、雏菊、金盏菊、虞美人、石竹⋯映衬着这繁而不华、清新 脱俗的世界。
7,关于石头 不同的石头,代表了从古到今经历了多少亿年才产生的歴史在自己手上,其实 这是一件最容易握在手心中的最古老的古董。石头上面有很美很美的青苔、绿 衣、地衣,它依附在石头上面,这是互相连系的生命。
8,关于水 在画的正中心是宽广的湖,纳入了远近之水。最远的水,无声无息地流进;近 水𣾀聚了不同的溪涧,左边的、右边的,都有流进。既然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 之源,又隐喻了“不泽细流“的虚怀。
9,关于苔 菩提树上有青苔、石头有青苔、地面上有绿衣、水中有绿藓⋯。这个元素是象 微风一样,把整体元素联通。风通气,苔连脉。气脉连通,赋予了画作生命 力!
以上九个细节,不是细节的全部,我相信是主要的。写到这里,忽油然而生 “胜境里,浪漫顿生“,我在想这是谁的句子呢?怕人说侵权,赶紧百度一 搜,原来是去年我写的诗歌《春梦》中的句子!这种情形,俨然评论的我又入 “春梦”中⋯
孙子兵法有曰:“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当然,我不是鍾教授的“敌”,观赏者更不可能是。然而,作为《青林翠羽蝶 舞图》的创作者鍾建新教授却通过他的“无形无声”的艺术创作理念与思想主 导着观赏者之心。
青林,翠羽,“我”已似蝶舞!
“微乎微乎!”
“神乎神乎!”
最后,我想还是以钟教授自题《青林翠羽蝶舞图》之文留给我们更多遐想吧!
自题《青林翠羽蝶舞图》
文丨钟建新
说是蓬莱亦仙台,
菩提根盘天上裁,
百花月娥栽。
别问来时路,
只见彩蝶引道,
风吹缕缕叶初早,
晓方铺,
露雨散还晴, 银鹭划天壕。 十里盈香, 春江青玺, 佳鹤恋恋浅湖舞。 清溪畔, 幽菊群鹭, 诉说鱼儿味多好。 水溶溶, 泽鹬池沼寻鱼藻。 芳草寸情高, 孤叶趟石漕。 再说菩提衣苔绿, 革胄千载, 风雨家奴, 笑对石上苔芼; 万物伊始, 湖台风柔, 仙家空筹谋, 人间依旧。
胡金全草稿于 2020 年春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