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锋
(一)
身体不适频投医
支书真心觅杏林
老邓因为腰椎和颈椎不舒服,常常去城区的理疗馆做推拿。
女技师:“老邓,你的腰颈都推了几个月了都不见好,可能是椎体突出或滑脱了哦。”
“那怎么办?”一向和气健谈的老邓爬在理疗床上轻声问道。
“不如找个骨科医生看看吧。”技师一边用那双柔软的双手帮他推拿,一边微笑着建议。
“哦,哪里有比较好的骨科医生?介绍一个给我,好找个时间去咨询一下。”邓享受着推拿时那种疼痛和舒服的双重感觉。
“我知道有个医生,只知道他工作室在人才公寓,你去问问吧。”
“有电话号码吗?”
“没有,只知道他在人才公寓九楼,听说要预约的。”
“那好,谢谢老板娘。”老邓很感激老板娘的推荐,他很清楚,在当今这个经济社会里,一般很少将自己的顾客推荐给别人的。
两三天后,腰胀腿麻,上肢痹痛的症状又来了,老邓想想,还是按照女技师的意思去找找骨科医生吧。
他去了某医院骨伤科,也找过卖凉茶的民间伤科医生,效果依然不理想。
在驻新进的村办公室里,村支书见到老邓的痛苦表情,心痛的建议他休息几天,先想办法治疗好腰椎和颈椎再说。
“去哪里治疗好呢?”老邓离开自己的办公桌,扶着腰,侧着身子在木沙发上坐了下来,表情略带痛苦。
“隔壁平凤镇有个乡村医生,下班后在人才公寓帮患者作按摩,他的技术很不错。”支书泡了一杯茶递给老邓,继续说:“我只有他的微信,不如我帮你问问,好吗?”
“那太谢谢你了。”老邓很感谢支书对自己的关心。
来封开扶贫有五年了,在这近两千个日日夜夜里,老邓和南朗镇的伙伴们配合村委会的领导班子共同携手,一起扶贫攻坚,硬是将原来落后的农村从根本上改变成为干净卫生、全村家家通水泥路的花园式新农村,同时,还让村里因各种原因而致贫的特困户摘下了贫困帽子。所以说,老邓和村里的那分情不是一两句客气话就能够慨括的。
“哈哈,医生你好,在哪里呢?”
“你好,我刚从诊所回来,现在在筋骨堂,你是?”医生一边开着筋骨堂的门,一边听着微信语音。
“哈哈,我是新进村的,我们村的驻队书记老邓腰和颈有些问题,想去找你了解一下,可以吗?”微信的那一头传来爽朗的笑声。
“当然可以,你将我的微信推荐给他就是了,谢谢你。”医生听着对方爽朗的笑声,虽然因为工作而感觉有些疲惫,但是心中好舒服。
“是人才公寓那个筋骨堂吗?”
“是的。”
医生打开空调,收拾好筋骨堂办公桌上有点凌乱的书籍,坐在棕色真皮转椅上,将手机放上支架,浏览着微信聊天记录。
医生通过了一个叫老邓的陌生人添加好友的申请。
“你好,我是医生,是中山扶贫小组的吗?”医生将确认信息发了过去。
“是的,我是中山老邓,想过来找你咨询一下腰颈椎,可以吗?”老邓问道。
医生看了看墙上的钟,刚好是下午五点半,从新进村开车过来顶多十分钟。
“如果可以的话,你现在可以过来。”他用微信和老邓聊着。
“哈哈,那我现在过来。”
“从人才公寓大厅乘电梯上九楼十三号房,等你。”
“好。”
医生继续翻看着其他微信留言。
(二)
情投意合言语欢
相见恨晚叹缘迟
“咚咚 咚咚”门口有敲门声,医生抬起头,对门口喊着:“请进。”
“是医生吗?我是从新进村过来的。”
“这么快?”医生站起身,礼貌的打招呼。
“哈哈哈哈,终于找到你了。”笑声爽朗,人也爽快,中等个子搭配着多毛的健硕身躯,举止干净利索,一张被太阳晒得比较黑的面孔上,搭配着一对炯炯有神的双眼,大鼻梁尽显广东人特有的男性美,厚厚的嘴唇略显上翘,将天然的笑容刻在上面。一看便知道是在风雨中滚打、在工作中磨练出来的硬汉子。
“我这个腰啊很多年了,左脚麻木,很不舒服,颈椎也可能是三十几年来开车导致的。”老邓一进屋、人还没落坐就讲起了自己的烦恼。
“请坐下,慢慢说。”医生很礼貌的建议着。
老邓略带谦意的坐在医生旁边的木椅子上,边聊天边接受医生的检查。然后,医生按照正骨八法的手法帮助老邓复了位,插上针灸针。
爬在铺有粉红色的理疗床上,老邓说:“早就知道这里有间筋骨堂的,不过,我来过几次都是关门的。”
“因为我工作比较多,加上白天在蟠龙诊所上班,所以,一定要提前预约才可以的。”医生从洗手间出来,拉起办公台前的纸巾边抹手边回答老邓。
经过20分钟的针灸,医生看了看墙上的钟,已经是傍晚六点半了。
医生边拨针边问:“老邓,你吃了饭没有?”
老邓坐了起来,活动活动颈腰椎,说:“还没呢,开始想去县政府食堂吃了晚餐再过来,又怕你久等,所以决定先让你看看,再去吃饭,哈哈。”
医生:“去我家随便吃点吧。”
“还是去饭店吃吧,我请你,哈哈。”老邓摆了摆颈部,扭了扭腰,认真的邀请医生。
医生:“还是家里好,嗬嗬。”
“不好意思的。”邓有点为难。
“就当是自己的家吧,或者,到时我去中山市玩的时候,你还给我就是,哈哈哈。”医生开着玩笑。
“那好吧。”“不过刚见面就去你家吃饭,总觉得不好。”老邓总觉得有点别扭。
“去吧、去吧,刚刚下大雨,没去买菜,随便吃点什么就是,大家吹吹牛。”医生笑着一边推老邓出门口,一边锁门。
“好呢。”
他们步行两三分钟,就到了医生的住所,医生的妻子已经将饭菜端上了桌子。
“真的没什么菜,丝瓜汤滚瘦肉,青椒炒鸡蛋。”医生抱歉的说。
“下午下大雨,去不了市场,莫见怪。”医生的妻子很礼貌的解释着。
“我喜欢,哈哈,大鱼大肉也吃怕了。”
大家都在笑,笑得好真诚。
用完餐,两个大男人坐在阳台上的椅子上,欣赏着不远处的江面上点亮着五颜六色灯光的货船,伴随着低沉的汽笛声在江面上缓缓移动着,晚风吹来田园中被大雨沐浴后的清香,显得更加浓醇,更加增添了彼此的那份自然的纯朴友情。
“老邓,来封开五年的收获是什么?”医生问。
“我们来封开县扶贫已经整整五年,当初来的时候没人相信我们,通过我们做出的一系列成绩,比如村道硬底化,环境美化,高产经济作物产销,特困户的真正脱贫等,真正让老百姓从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对在扶贫工作上做出的努力。
当然,我也因此得到了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结识了封开县的知己朋友和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嗬嗬。”老邓喝着女主人递上的红茶,侃侃而谈。
“封开人民都很感谢你们的,是你们扶贫小组将偏远农村的赃、乱、差、贫通过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彻底的换了新貌。”
医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说真的,对于扶贫工作,我们是用心的,我们都当封开县是自己的第二个故乡、当那些贫困户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对待、帮助的。”老邓笑了笑,继续说道:“我也快退休了,在退休前能借党和政府以及我市有关部门的东风,将钱和物资准确的用在封开扶贫工作上,有效的改变了封开农村旧貌,脱掉了一些家庭的贫困帽子,感觉自己做了一件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大好事。”老邓滔滔不绝的谈起了扶贫工作的感受和参加工作前后的经历。
(三)
曾经少年多趣事
澳门街头风流哥
老邓出身在小榄镇的渔民家庭,父母带着他几个兄弟姐妹们以船为家,在江上、海上过着飘泊的生活。六岁的时候他就被寄宿在学校,每餐吃饭的菜都是腐乳加叶菜(致长大后看见腐乳都怕),一个月有两餐连风都可以吹走的几片猪肉。
几年的小学生活,让他怀有立志走上岸的少年梦想,长大以后去改变先辈们世代在海上飘荡的生活。
到了八十年代早期,政府考虑到小榄渔民出海打渔不方便,便下了一道文件,将小榄所有的渔民集中到中山南朗乡统一管理。老邓就随父母来到了南朗这个第二故乡并结束了自己的学业。从小就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他没有继续读书,而是想到去澳门找工作,凭着沿海渔民可以出入港澳的特殊身份,他可以随时在澳门做生意或者打工。
去了澳门,他很快找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按当时和内地的价值来算,收入多了十多倍。
当年轻人有钱的时候,心就收不住了。他穿着一尺多宽的大喇叭裤,留着披肩的弯弯头发,俨然似一个风流倜傥的公子哥。花天酒地的生活让他自己都感到害怕,打工的钱,几乎全部被消费掉。他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又回到了家乡南朗乡,去广西梧州汽车培训学院拿到了汽车驾驶证,买了一台小四轮,专门去收购渔民的鲜鱼然后拉去价钱较高的市场出售。经过他起早贪黑的忘我工作,他赚到钱了。
因为他为人大方、真诚,喜欢交朋友,加上他拥有比较稀罕的驾驶证,乡政府的领导看上了他,劝他进入乡政府做司机。心头比较高的他没有马上答应。
做了两年的“鱼贩子”,感觉有些厌倦,他将车卖了。因为当时买车比较难,开了两年的车,只要保养好,还会升值的,所以他还赚了两三千。
随着年龄和社会经验的增长,他的眼光也越来越看得远了,他考虑买一艘二、三十顿的渔船出海打渔,虽然辛苦些,但是来钱快。
买艘渔船需要五六万,钱不够怎么办?他又一次去了澳门打工赚钱。思维成熟的他已经懂得,澳门的待遇虽然好,但是消费和收入是成正比的,只有将省下来的钱拿回内地消费就值钱了。所以,他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疯狂的玩,而是选择了适当的社交开支。
赚够了买船的钱,他又辞去了澳门的工作,将船买回来过起了海上生活。因为舍得付出,不怕吃苦,收入自然可观。
到了年底,船出了故障,维修费要三、四万,他算了一笔经济帐,毅然将船卖掉,又赚了几千元。
八十年代中期的老百姓,手里能够拥有一万元的现金就很不错的了。当时,社会上称之为“万元户”。才二十来岁的他手里已经捏着近十万的巨款,他没有因此而骄傲,脑壳里始终刻有两个字:上岸。
乡领导又来找他了,强烈要求他进乡政府开车,并且协助管理乡镇企业。他左思右想,决定进入乡政府,正式做起了司机,管起了企业。后来又做起了海上渔政大队长、企业会计、经理等职。
(四)
扎根山村摘穷帽
榜样感动下一代
“我来封开扶贫是以南朗镇企业经理的身份来的,扶贫组共分三个小组,每小组三个人,一个组在江口的新进村,一个在大旺,还有一个在罗董镇的五星村。哈哈。”
在难得清凉的阳台上,他继续慢慢的讲述着自己的人生历程。
在新进村的五年里,每个村,每条山路,每户人家,都留有他的足迹,村民没有叫他邓书记,而是亲切的称他为老邓、邓哥。
2018年,一位中风在床的特困户在春节前两天突然对村支书说,自己想见见老邓,村支书将这件事告诉了回中山市汇报工作的老邓,他估计那个卧床几年的村民可能不行了,连忙吩咐支书先给他家五千元现金,安排好他家过年的事,自己再用手机转帐给了村支书。
春节后,那个贫困村民去世了,他孩子也读完了职中进厂打工。去年,那个村民的孩子回到了村里找到老邓,说自己已经能赚钱了,请求扶贫工作小组将特困户的名额取消,或者转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村民,已经脱贫的村民能够有如此境界确实不简单。
他的奉献精神不单单只是感动了封开人民和那些特困户,也感动了自己的儿子。
儿子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像其他的大学生那样忙于找工作,而是选择了去甘孜州最贫困的山区无偿支教,将一所没有学生、没有老师的空壳学校和另外一个支教志愿者一起,经过三年的努力,硬是让一间新建成的、空荡荡的学校招进了四十多个小学生。功成圆满后,他回到家乡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考研,继续读书。
“那些山区小学生,每天翻山越岭来回行走十多公里,为的就是读书,我有这么优越的条件,为什么不努力呢?”小邓和父亲说。
这就是榜样,大公无私的榜样,舍得奉献的榜样。
“我代表中山市南朗镇驻封开县江口街道办事处新进村居委会进行扶贫工作是我的荣耀,苦与累是值得的,起码,老百姓不当我是外人,他们当我是亲人一样不分彼此,就好像我和你一样,这就是一种缘分,值得铭记于心的缘分。过几天,我们将回到原来的城市、原来的岗位。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了上面交给的任务,并且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过,我会以私人的身份回来看望大家的,哈哈。”他喝了口茶,望着阳台外面那美丽的西江夜色,发自内心的大笑,笑中带着无限感慨。
202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