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冷梦良《论语通俗解读》讲堂。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论语》第七篇《述而》。
《述而》篇共38章,以孔子的“自我评价”为主线,较详细地介绍了孔子的人生追求、治学态度、立身处世的原则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和具体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集中展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是后世学者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其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著名论述,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品德养成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一代圣人的使命
我们说,这一篇是以孔子的自我评价为主线的,开篇第一章首先从孔子对自己的历史定位入手: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中的“述”,就是“传述”的意思,这里指对上古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作”呢?权威们的解释是“创造、创作”之意,将“述而不作”的意思解释成“只阐述而不创作”,即:只原原本本地阐述“先王之道”,并没有任何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样的解释纯属望文生义,大大歪曲了孔子的意思。理由很简单,就是不符合孔子对待“先王之道”所一贯坚持的“损益观”。我们说,孔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贡献是承上启下。所谓“承上启下”,就是他对春秋以前的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他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的意义所在。如果他在整理这些文化典籍和著书立说的过程中,只是原原本本地阐述而不加任何自己的观点,那么,他为何要对这些文献进行“损益”(即:删除或添加)而“删、定、系、著”呢?比如说,他是根据什么理由把《尚书》中尧以前的东西删除掉的呢?这些就无从解释。

其实,孔子是按照仁道的思想观点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的,这本身就是对思想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和创新。任何理论创新都是揭示真理而不是创造真理;都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真理是被“创造”出来的。孔子正是通过这样的总结和创新,才创立了“仁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称为春秋时期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道理就在于此。 这种对“述而不作”的错误解释在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上埋下了对待历史文化只是陈陈相因的种子,形成了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和发展意识的思维定势和懦弱性格,对儒学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了极大地消极影响。

那么,对于这个“作”字该如何解释才符合孔子的本意呢?以愚之见,当解释为“作为”为妥,即,在推行仁道上的作为。这样一来,就与下文“窃比于我老彭”联系了起来,符合逻辑。老彭指“老子”和“彭祖”两个人,和孔子一样,是上古两个在道德修养上“止于至善”却不曾“拥有天下”的人物,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化的传播者。这一章其实是孔子暗地里拿自己与上古的尧舜禹等圣贤人物作比较,来给自己定位,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评价。意思是,尧舜禹这些圣人因为拥有天下治权,所以能够在天下推行仁道,建立“大同小康”社会。与他们相比,我孔子没有获得天下治权,所以就只能是阐述先王之道而不会在推行仁道方面有所作为。这既是孔子对于自己在推行仁道方面难以有所作为的自我解释,同时也反映出了孔子内心对于难以获得天下治权以推行仁道的无奈心境。因此,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我只能阐述仁道,不能在推行仁道上有所作为。我相信并喜欢上古的先王之道,常把自己比作老子和彭祖。”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等20余家国家和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