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友举办《她们》分享会解析闫忠录十年创作心旅
文/管益农

一人出书,众友相贺;文道品评,佳作共享。6月26日,西安市南郊德泰楼饭庄德贤厅内,书香弥漫,文友雅集。历时三个小时的闫忠录长篇小说《她们》出版分享会,在文友们的祝贺和品评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闫忠录说自己是“平民作家”,平素结交的也多是“平民文友”。到会的各位作家、记者,在各自的写作领域和读者圈子里都小有成就、小有名气,也深知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和出书的酸甜苦辣。是共同拥有的那份对文学的痴情让大家走到了一起,惺惺相惜,共诉衷肠。

闫忠录是与会者共同的朋友。这位在“工农兵”三界都干过的作家,是在退休后才真正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阅读、写作成为他晚年生活中最自然的存在。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飞来之时,一行行从心田里流淌出来的质朴无华的文字,便在外孙用剩的作业本上呈现出来的。写了撕,撕了再写,写了改,改了抄,不满意从头再来……暑去寒复,不知熬过多少眼、耗过多少心血,十年的功夫锲而不舍,实实在在地在纸上“爬格子”,终于将两部共计52万字的长篇小说捧献在读者面前。真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连曾经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友也惊呼“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最近由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她们》,是闫忠录继五年前出版的《兄弟》之后,又一部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关中西北部农村为大背景,以农村妇女喻珠珠与她四个女儿的命运为主线,汪洋恣肆地描摹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的经济变迁、人文世态。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风云际会,在作者笔下呈现得既真实又生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令人过目难忘。一些先睹为快的文友一致认为,比起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兄弟》来说,《她们》无论在题材深度广度的开掘上,还是在结构的谋篇布局、文字的提炼加工上都有明显的进步,作者在文学之路攀援过程中自我加压、砥砺前行的可贵品格,尤为令人钦佩。 到会的各位文友,结合各自的写作体验,对闫忠录这位“草根作家”的创作经历和所取得的成果,表示了由衷的敬意和祝贺。在大家热情洋溢的发言中,概括出闫忠录三条成功的创作经验—— 其一,闫忠录是陕西老一辈作家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继承人,坚持恪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规律,以自己的家乡陕西长武县亭口镇亭北村为生活基地,将创作之根深深地扎在现实土壤里,从中获取“模特儿”和灵感,从而构建起小说的基石。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永远不会过时。

其二,闫忠录是文坛上自学成才的一个标杆。写文章不易,写小说更难,小说能写出水平赢得赞誉更是难上加难。这里面需要热爱,需要悟性,更需要勤奋。闫忠录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受过专门的文学培训,他创作的秘诀就是“多读多思多写”,走的“野”路子、下的笨功夫。然而正是应了那句老话——铁杵磨成针,他成功了。他的创作经历,给有志于攀登文学这座高山的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其三,闫忠录是“文化养老”的模范。在《她们》的后记中,闫忠录写道:“退休了,待在家里无事可做,就有一种恐慌。”确实是这样。为了解除恐慌感,各种养老方式层出不穷,“文化养老”无疑是比较有正能量的一种。用阅读写作让自己的退休生活充实起来,使自己的人生晚年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一些,通过写书出书、与文友交流分享来获得心灵上的抚慰、精神上的愉悦,这是多少人可求而不可得的“美梦”啊。闫忠录这个孜孜不倦的文学“追梦人”,把梦变成了现实,他的退休生活是充实的,美丽的,富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 莅临《她们》出版分享会的文友有李印功、姜启德、管益农、田冲、孙亚玲、邢根民、李文君、丁成城等。

管益农,74岁,从军23载,办报28年,原城市金融报副总编辑、资深记者,曾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金奖。专著有《兵法谋略辞典》等,散文、小小说多篇见诸国内报刊。退休至今仍活跃在采访写作第一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