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重视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红色文化保护和发展
闫照有 刘亚杰 王有震
泌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尤其受革命文化的影响和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一大批革命者积极投身根据地创建和保卫的革命斗争中、出生入死,血洒春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老区人民拼搏奋斗,甘于奉献,也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的可歌可泣的光辉形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他们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也是鼓舞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之魂,鼓舞当今也将流传后代。保护红色资源,传播红色基因,继承老区革命传统,弘扬老区精神,也是发展繁荣老区红色文化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泌阳老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进步。老区红色资源得到有力挖掘和保护,红色文化不断发展繁荣。尤其近年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诸如红二十五军过泌阳等红色遗址、遗存,鄂豫边省委主要领导人革命活动纪念地的立碑刻字纪念,已先后挖掘整理出三四十处,立碑14处。鄂豫边省委纪念馆展出内容也不断充实丰富,已成为豫南著名红色景区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每年接待省内外各界参观受教育者20多万人次。
与此同时,泌阳老区红色文化也得到有力的传播弘扬。不但成为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经常性采写报道的新闻内容,也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出了大量的文物、文献史料,还创作出了一大批以老区人民革命斗争史为主要题材的影视剧、诗歌、曲艺艺术作品等。
主要作品成果有:由泌阳县党史、文史、县志编辑部及县政协文史委的工作人员,及众多撰稿员撰写出了近3000条、约500万字的文史资料,已编辑出版了18集。其中60%以上篇目是红色文史资料。
整理出了约10万字(包括图片)的“鄂豫边省委纪念馆”20多个展厅的展览解说词,并征集了大量珍贵革命文物。
搜集整理出版了约80万字的大型综合文献资料(包括图片)《红色焦竹园》一书。由泌阳县委主管、泌阳老促会主办,以追寻历史,关注现实为办刊宗旨,以宣传老区、了解老区、不忘老区、关心老区、支持老区为组稿内容,编辑出版了红色季刊《红色鄂豫边》。由泌阳党史办主办编辑出版了红色季刊《红色记忆》。编辑出版了反映泌阳老区革命斗争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建设成就的大型画册《老区之光》和《泌阳揽胜》。2011年,由县老促会主席刘德法任主编,高明德、吴山林等任副主编的7名编委,编辑出版了70多万字的《泌阳老区九十年》一书。2021年又编辑出版了35万字的《泌阳老区发展史》。
分别由泌阳电视台拍摄制作了时长25分钟的电视专题片《红色焦竹园》,郑州电视台制作了时长30分钟的声光电视片《邓(庄铺)焦(竹园)保卫战》。
2010年由王瑜廷、侯太升合写申报了6000多字的社科论文《星火燎原的成功范例——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出版了由王瑜廷主编、反映泌阳老区风土人情的《泌阳民俗》一书。2015年以来,由王瑜廷、周文化、闫照有、康进业又分别挖掘整理出涉及高邑乡王庄,铜山乡邓庄铺,贾楼乡曾沟、杨家集乡沙子岗、双庙街乡老康庄等10多个泌阳老区村史。同年,由闫照有、刘亚杰等合写申报了5700字的社科论文《让泌阳传统村落留下来活起来》。
近年来,泌阳文化工作者以红色题材为创作内容的影视剧及其它文艺作品主要有:由《红色鄂豫边》主编王瑜廷、汝南孔祥玲编剧,反映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彭雪枫、王国华等,创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领导和发动群众从事革命活动的25集电视连续剧《石榴花开》。由县广播电视台编辑闫照有、艾昶佑编剧,以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作向导、沿途革命群众甘冒生死、支持拥戴红二十五军过泌阳为题材的电影剧本《长夜曙光》。由闫照有根据邓、焦保卫战中,参战女红军战士刘小妹抛别自己亲骨肉——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上阵杀敌的故事改编的戏曲剧本《刘小妹阵前托孤》。由闫照有创作,以张星江带领鄂豫边游击队员平氏夺枪为题材和周骏明带领游击队员攻打八门庄寨为题材的河南坠子《平氏夺枪》和《一枪端掉八门寨》。由闫照有创作,反映泌阳老区人民英勇抗战的快板《少年英雄千秋传》。由闫照有、王瑜廷整理、创作,反映泌阳老区人民从事革命斗争的《当兵就要当红军》、《山窝窝里两亲家》、《妹送情哥去东征》等30多首民歌、诗歌。由泌阳青年诗人周豫林创作的《红色焦竹园情思》诗歌系列10首。由闫照有创作、庆祝泌阳解放70周年,反映老区革命斗争和建设发展成就的长诗《家乡放歌》及戏曲唱词《中国梦·泌阳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