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经典 铭记党的历史
—汪锋故居纪念馆参观小记
文/孙建民

红25军是第一支率先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
1934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红25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2月,红25军转战到陕西省洛南县庚家河地区,中共鄂豫皖省委改名鄂豫陕省委,根据地在蓝田葛牌镇,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和武装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下辖蓝田、柞水、镇安、山阳、旬阳、洛南、商南、郧西、卢氏和洋县华阳地区,建立了46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府,人口近50万。

1935年7月中旬,为配合中央红军和红军第四方面军北上,出终南山沿途秦岭北麓转向陕甘革命根据地。
汪锋同志因为长期从事地下党工作,不怕流血牺牲深入国民党第十七路军做兵运和统战工作。
由于当时通讯条件简陋,红25军的同志无法确认汪锋同志身份,所以,被错误地逮捕,戴着手铐跟随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毛主席派王首道解救并释放了汪锋同志。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爆发,汪锋同志怀揣毛主席给国民党第十七路军司令杨虎城、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等人的亲笔信,冒着杀头危险,只身从陕北化妆成小商贩前往西安斡旋,最终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坚实基础,六集电视纪录片《毛泽东密使》就反映了这段历史。
留在鄂豫陕地区的红军一部和地方武装编为红军第74师,特委书记郑位三,师长陈先瑞、政治委员李隆贵。

汪锋同志,原名王均治,生于1910年12月17日,16岁担任蓝田县学生会主席并入团,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为中国革命奉献了70个春秋。汪锋故居纪念馆,是为纪念汪锋同志诞辰100周年在原址修建。
汪锋故居纪念馆包括汪锋同志故居和汪锋同志和夫人陈方女士墓园。

汪锋同志故居展览分为六个部分:一、西北革命的先驱之一;二、“西安事变”中央特派的联络员;三、统一战线工作的杰出典范;四、西北三省的主要领导人;五、专职负责对台工作;六、退休后,仍然关心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
汪锋故居纪念馆,征集了他生前的照片、自传、诗集、回忆录、手稿、书信、讲话、文章268张。

汪锋同志生前1992年3月24日 邀请我共进午餐,合影留念,题字“努力求学”。汪锋同志具有平易近人、虚怀如谷的人格魅力,凡是跟他接触过的人,无不为汪锋同志亲民爱民的美德所折服!汪锋82岁接见我时,我只是一名24岁的北京总参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的学生,他能礼贤下士,亲自陪同我共进午餐,合影留念,题字勉励,作为一名副国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实属难能可贵!

汪锋同志在文化大革命时,受到冲击和迫害,但是他赤心报国,忠诚爱党、勇于担当的精神,令人敬佩!汪锋同志的革命精神,激励我努力工作,多做贡献。


孙建民,笔名:秦剑、蓝田玉,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文化。系中共西安市委办公厅行政处二级调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文史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2016年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获得者。主要作品有《清风明月》《人活一世靠精神》《“钉钉子”与“抓落实”》。先后60多次获得各类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