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与古往今来的大智慧者的理念一脉相承,一脉贯通,都强调了要保持心灵的极静之态,人极静,则万事可看通透。
“遵循自然即是静,听从私欲未尝静。”人没有因私欲而起心动念时,人是有良知的,是符合天道的,是符合上天有好生之德的“真善忍”的,它是动静浑然一体的,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动静原来是一体的,关键是心态心境要保持天真纯洁,臻于至善,那就可以心态平和,不为外物所扰,保持“良知”时时在我心。
01心静则自安,从容而淡定

人在极静的状态下,良知就很清醒,不会邪念丛生,也不会私欲澎湃,更不会让自己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自律性。
程颢和程颐是宋代的理学大师。有一次他们去别人家做客,宴会上有歌伎陪伴,载歌载舞。弟弟程颐就很不愉快地走了,怕影响了自己的形象。而哥哥程颢却不动声色,与主人谈笑风生,玩到了尽兴时方归还家中。

第二日,程颐怒气冲冲地找到了哥哥程颢,指责他行为放荡,失去了尊严,影响了他们的理学大师的形象。
程颢却坦坦荡荡地大笑着说:“昨日宴会上,我尽情地欢愉,开心地与朋友们欢聚,我心中根本就没有歌伎的影子,而你虽然早早就逃避了现场,但心存欲念,今日我书房中并无歌伎,你的心中却还在想着那些歌伎的形象。”
由此可见,心静才能自安,身正不怕影子斜,“良知”和自己的心浑然一体,任何的邪恶邪秽,都不可侵入自己的心中,动摇自己修心养性的信念。

人要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就必须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必须与他们融为一体,如若处处嫌弃别人,与他们格格不入,就会受到他们的排挤排斥,自己就很难办成事,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了。
“静以修身”,人在极静的状态下,可以专心思考,也可以修身养性。只要不摈弃本心,“良知”常在,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洁身自好,从容应对所有人。
02人极静,则万事可看通透

王阳明说:“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意思是说,你仅仅知道静心修养是不够的,还得努力学习克己自制的功夫。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踏实立足,才能做到静就是定,动也是定。也就是说,静而不乱,心态平和,极静生慧,灵活应变。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何时何地,有极静工夫的人,总能处变不惊,以大局为重,有担当精神和责任感,总是能得到别人的欣赏。

作家亦舒也曾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地努力,静静地收获,切忌喧哗。”心能在静中渐入佳境,心境空明如月,于世态炎凉、忧心如焚中,总能神清气爽,怡然自乐。
有极静工夫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甚至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总能在静中细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细节看得失,投过迷雾看真相,透过历史看教训,智慧大开而豁然开朗,在静中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正如道家所言:“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心空万里空,心静万事静。天只有静下来,才能一碧如洗。地只有静下来,才能万物生长。
水只有静下来,才能沉淀得清清澈澈而映照万物。心只有静下来,才能对大智慧感而遂通。静极而智慧自生,整个人只有静下来,才能看清人情世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