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张子仲
上世记九十年代,董文华的一曲《春天的故事》曾唱红大江南北,激动着亿万华夏民众的心。时至今日,不论我身处何时何地,只要听到这首歌,总是饱含热泪,满怀激情。深圳特区从一片偏僻的小渔港蜕变成为一座繁荣的大都市,成为面向世界的最靓丽的东方形象,我是一个目睹者;深圳十大历史性建筑之一~~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以下简称“国贸大厦”) 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神州第一楼”,我是一个建设者。作为该工程的结构设计责任工程师的我,与施工组同仁们一道,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艰苦创业,忘我奋斗,从开工到封顶足足干了六年半!其综合性的高建筑,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电脑化的楼宇设备,更使它成为国内高层楼宇建设的蓝图。
我们为止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建造过程中酸甜苦辣种种故事,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初进特区 精选方案
奉湖北中南工程建筑设计院(以下简称中南院)紧急派遣,我于1980年12月10日 15 时许只身由武昌南下取道广州去深圳,配合国贸大厦工程的三个建筑设计方案进行结构方案设计。
到了深圳住所--新园招待所二楼楼梯间旁的一间约 20 平米的普通客房,先我而来的巳有四位同事,靠墙的水泥地上四顺一横的双层单人木床前都横着一张简易木桌,桌上放着图板和丁字尺等绘图工具,上层床板面堆放着行李和设计资料,进门对面靠窗下摆放着一台 21 吋黑白电视机。我们办公兼卧室的隔壁和对面住着特区政府的工作人员,楼上楼下住满了天南地北的设计同行和各路建设者,四周田野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白天人员出进匆匆,入夜灯火辉煌,通宵达旦。我们就在这里开始了国贸大厦工程方案设计了,时距中国改革开改总设计师在南海边陲画下历史之圈近一年零四个月。
1981年6月2日国贸工程列项。该工程由我中南院设计,兴建单位为深圳市物业发展公司,总承建商是中建三局一公司,室内装修工程则交由新英君设计工程公司负责。建造经费由全国二十七个省市集资。
1981年7月22~25日,我随本院副总区自等参加深圳国贸设计方案竞选讨论。共有三家设计院五个方案参与: 广东省院一个,广州市院二个,中南院二个。最后确定我中南院主楼为正方形平面设计方案即三菱方案。我院建筑设计方案是:
国贸工程共分为A 、B两个区, A.区为裙楼, B区为主楼, 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主楼53层(包括高层地库), 地面高度为160米,标准层楼面面积为1300平方米,全作写字楼。 第24层为消防层,第49层为旋转餐厅,旋转台宽6米,面积504平方米,有400至420个客座,约每小时旋转一周。最顶层天台直径达26米, 为直升机停机坪。

立项伊始 考察调研
为了确保工程的科学可行,我们四处奔波,考察调研。首先去国际商业大厦工地、海丰苑大厦工地、广州白天鹅饭店工地,了解桩基础设计施工及地质条件。我首次踏入这片改革开放前沿热土,先后去国贸十字路口对角广东院设计的固本商业大厦陈工了解广州几座高层建筑桩基础设计及单价数据。去省建分公司了解滑模施工、桩基工程与地方材料使用情况及单价。
接着赴南京、上海、北京作高层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专题对口考察。然后赴香港作高层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专题对口考察,简录典型地质剖面、桩基平面、桩身大及说明以及广东、深圳地区相关设计施工政策规定及执行情况等。

国贸拔高 优化设计
1982 年元月14日初步设计方案获批。扩初设计及后续施工图为按 45 层高度设计。
5月20日主楼桩基交底。由广东省建二公司承担主楼(B区)人工挖孔桩基础工程施工。由桩基础主要设计人之一李云高工程师驻现场全程配合。打桩声声机器轰鸣,夹杂着混凝土振捣捧的呜鸣声,组成了一支特区建设的大型交响乐,雄伟壮丽的奏鸣曲,唤醒了神州大地沉睡的土地,迎来了中国南粤笫一抹春光——国贸大厦终于在这一天动工了!
仅B区(主楼)桩基础施工,便有58条大孔径人工挖孔灌注桩,共计挖土进尺841m,土石方量3706m3,施工进度平均约每天一根。1982年11月1日国贸大厦地下室工程开工。该工程由中建三局一公司承担施工,经理为王毓刚。 本人驻现场配合地下室施工。春节前后不停工,在国贸工地与三局一公司员工共吃团年饭。
1983 年 3 月国贸主楼上部结构技术交底,在工程桩基础及地下室已施工完成的情况下停工 45天,进行较大的设计调整修改。据说市里对正在施工的国贸工程设计构思、手法、功能、规模还不够满意。主管建设的市领导xxx找了时驻深圳的几家设计院的专家同我们中南院现场设计组一道在现场会议室召开了一次论证会,会上提出了上述修改内容。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建议修改与不赞成修改均有之。按当时施工进程能否再做设计修改, 关键是已施工的桩基础及地下部分结构的承载能力是否有潜余的安全储备。会上本人大致发表了上述意见并倾向于不同意修改。这位领导十分不满意地表示:设计修改势在必行,是不是仍由原设计单位承担那就难说了。会后,他竟在现场办公室找到我,单独商及是否能不通过我所在的单位中南院,直接在深圳组织一批设计人员进行结构设计修改的设想。我当即表示最好还是能取得我单位同意,相信我院一定会尽快组织完成设计修改工作。事后我马上回院接连几天开会商定:根据结构设计修改技术条件,采取压缩层高减轻自重挖堀基础潸力等技术措施经仔细计算分析,确保结构安全的条件下顺利完成了设计修改工作。重大修改处是:地上层数增加到 50 层;顶部增加了旋转餐厅、停机坪,加设了三台观景电梯;裙楼由四层改为六层, 天井封顶等等;主楼与裙楼均为铝板幕墙,间以茶色玻璃窗户,立面造型新颖,雄伟挺拔,对比鲜明。选用优质建筑材料, 设备自动化,计有中央空调、自动消防及电脑操控等。总建筑面积也由原来的 8 万平米增加到10 万平米,设计标准也有较大的提高。
后来开发商的一位工程师告知我那次开会是xxx领导最不高兴的一次,你也胆敢顶碰市领导云云。回想起来,这次设计方案大修虽然让我错过了一次可能调入深圳的机会,但我至今不悔!

结构建造 科技创新
国贸大厦自82年下半年开始施工,通过各方工程负责人劳力、改良, 大厦得以最快的速度下完成,於此不可不提的是我们所采用的筒中筒滑模技术。
主楼第4层以下采用了惯常的翻模法浇制混凝土,惟自第五层开始即运用一种内外筒整体滑升的滑模施工法。这种先进技术的优越性在于打破了过往的内筒先滑升,外筒随后滑行的施工顺序,创下广达1300平方米,内外筒同时滑升的面积。工程自始至终利用同一套模板,於其上加进润滑隔离剂,使楼层产生平滑光洁的表层。在工程人员悉力改试,摸索寻因下,终于将最初需时7 至 8 天完成一楼层的技术缩短至最快 3 天一层,使工程进度大为加速。 当然,促使滑模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原因,除了先进的技术与其现代的机械设备外,相信更重要的还是在现场同时工作,有百多人的管理组了。是项工程共分有木工、混凝土、钢筋、气泵等4 个班组。分别负责维持模板的准确度,较准时间倾倒混凝土,选择适当的铁枝和穿筋,最后是控制同时提升的五百多套油泵。然而,整件工程就在他们细密周详细的安排,小心谨慎的施工下,互相配合进行,分秒不差,最终达到最佳的成果。


补强加固 保质保量
为确保工程质量,国贸兴建方黄xx、姚xx,设计方我本人,施工方王永刚、张维本,质检方黄xx 参加,多次召开四方工地例会,研究相关问题。例如A区裙楼地下室加固问题,滑模改模问题,主楼5、6层墙柱拉裂补强质量、A区裙楼地下室加固及装修相关问题。补强质量顺利通过鉴定验收。
大厦主楼的荷载由58 根,2 至 3 米直径的桩传至离地面28 米深的硬质岩层上。各桩分布於墙柱下面直接传力,不需没置很厚的承台板。桩是人工逐段开挖,逐段浇混凝土围圈,桩内按一定数量配置通长的钢筋笼,然后逐层浇灌混凝土。这种桩质量可靠,工料节省。价格要比机械成孔钻孔灌注桩低20 %。


1984年4月30日国贸大厦结构封顶。1886年7月28日 国贸大厦正式落成。我们挂了两排250米长串的大鞭炮,当时在深圳还很少见。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了这座城市的标志建筑,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国贸大厦建设工地的负责人王毓刚在一次获奖大会上感慨地说:“当时工地的负责人工资是‘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我们建筑国贸大厦负责人的工资都低于一线工人。国贸大厦当时创建了三日一层的‘深圳速度’,跟市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高楼如云 笑立丛中
改革开放三十余载过去了,八十年代深圳地标的国贸大厦巳退居静立在鳞次栉比、高耸入云的建筑群里而不易察觉。然而它却见证了这座雄踞中国南海之滨的国际大都市神话般的崛起,那曾经的乍冷犹寒的初春和明媚灿烂的岁月, 引领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未来。1986至1995 年,国贸大厦先后荣获广东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优质工程银质奖,全国首届优秀结构设计一等奖等等多项奖项。 2005 年入选“深圳十大历史建筑”。入选颁奖辞:她是诞生“神话”的地方,她的“矗立”本身就是神话。2008 年入选“改革开放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深圳十件大事”。
说起最早的建筑工程招标,说起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说起那个春天声震天下的“南方谈话”,你总会说起这幢大厦。她曾是中国第一高楼,如今她在高楼林立中仍是需要仰望的里程碑。



[作者简介]
张子仲,著名建筑学高级工程师,
突出贡献专家,终身享受政府津贴。
原在湖北省工业建筑设计院工作,
后调入中山市建筑设计院。
数十年来,他先后主持承担了湖北省医院附一住院大楼、武汉铁路局办公大楼等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共30余栋。其创新应用的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早在武汉、广东、深圳、海南等地推广。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以他为结构设计责任工程师,从开工到封顶足足干了六年半!
该工程2008 年入选“改革开放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深圳十件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