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愿意做哑巴还是瞎子
文/心语

读书会活动中,我们一群中年女人,共同完成了《哑巴和瞎子》的游戏。
游戏规则为: 2个人一组,蒙着眼睛互为搭档,绕开教室里的桌子及其他障碍,走4圈。
游戏开始,每个人右转身,作为搭档的一个人是后面队友的引路人,不能用言语指导。
虽然蒙着眼睛,从光明世界一下子进入黑暗,大家甚觉有趣,各自牵着队友的手,开始亦步亦趋地摸索着前行。
走了半圈后,这种失明的恐惧感,使大家突然不安。紧紧抓住同伴的手或者胳膊,然后开始各自用心,用身体的触碰感受身边的环境,用自己的方式引导后面的队友避免磕碰继续前行。
已经没有安全感的我,左手紧紧的握紧队友卢老师的右手,右手臂长长的伸出去,就像排雷器一样。先扫除远距离的障碍,然后以身体和双脚的触碰,感受身边需要躲开的障碍,同时用左手的力度牵拉卢老师,让她躲避近在身边的障碍物。
第一圈因为熟悉周边的环境,很快就追到了队伍尾巴,首尾相连了,心里的踏实感增加了一点。第二圈时,好像脱离了同心圆,触碰到了墙壁,啪一声把开关触碰了,房间是否黑暗了不得而知,因为大家都蒙着眼睛,原本处在黑暗里。保护好队友卢老师,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彼此之间的信任通过手心的温度,以及身体扭转的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力量和温暖。
第三圈时,卢老师右手从我的手心里抽离,只是用手轻轻的拽着我的后衣角,这种抽离让我有点失衡,生怕她没有我的引导被磕着,有点惴惴不安。但没有倔强地再拉住她的手,任凭她的放手探寻自己前面的路。在转角处,卢老师的双手扳主我的腰,引导我避开障碍,那一刻,我很纳闷,然后继续前行。怕我的左手胳膊触碰其他东西,几次卢老师提前给我的身体提示,比我的感觉更敏锐,刚才的被保护对象,在行走2圈后突然角色互换,开始保护我这个队友了。
第四圈回到原位,习惯性的为彼此摸索凳子,然后坐下来,老师让大家谈各自的感受。第一次围坐一起,心里想着每个人的眼睛都被蒙着,此刻大家都没有眼神的交流,应该是每个人心与心的碰撞吧。但依稀感觉,举手发言的几个人,他们的眼神和老师、大家有所交流。处在黑暗中的自己,眼睛只能看到自己高耸的鼻尖,只好乖巧的端正坐立,听她们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用心去体会。
有几位书友在谈到处在黑暗中激发的保护欲和不安全感时,依靠对队友的信任,相信队友并且开始依赖队友时,她们的声音哽咽,过程中想要拉住队友避免她们触碰障碍,激发了她们对队友的控制欲。
在大家轮流发言后,就剩下卢老师和我。卢老师是二级心里咨询师,又是我们喜欢尊敬的大姐,在刚才的游戏中,她明显比我领悟和灵敏度高。她说因为我们俩彼此熟悉,所以信任和踏实感让她没有多虑,所以很享受彼此合作的默契。
老师让大家摘了眼罩,左右环视后,大家都笑了。原来在第3圈时老师已经悄悄帮每一组的其中一个人去掉了眼罩,游戏中我们彼此都做了一次被保护的对象。
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中,也许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互助,作为“盲人”,对黑暗我们恐惧、害怕,作为“哑巴”,我们着急不能开口,只能用动作温馨的提示,细心的搀扶。
这个游戏,每个人性格不同,关注点不同,感悟也就不一样,个人感悟有三种关系。

第一是在亲子关系中,一种是小时候的孩子,另一种是垂垂老矣的父母。孩子(父母)踏实的完全把自己交给父母(孩子),享受被父母(孩子)保护的愉悦感。慢慢的孩子一点点长大,摘掉了眼罩,他就有了自己对万物的认知和感受,而父母因为蒙着眼罩,总以为孩子也蒙着眼罩,限制孩子去摸索和探知他们未熟知的世界。即使孩子反过来为父母指引,但是我们始终以为孩子依旧懵懂,不相信、不信任、不放手孩子,限制、阻挡、掌控他们迈开脚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明明知道父母的方向已经偏离,但父母打着爱的旗号,无原则的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让孩子没有犯错、试错、纠错的机会。同样的就像老了的父母,随着失忆和迟钝,又完全把自己交给了孩子。而孩子们却以为曾经无所不能的父母依旧强大和无所不能,不允许他们老去,于是嫌弃、抛弃、放弃对她们的引导。父母引导孩子时孩子渴望他们像自然界的“鹰式教育”,让自己学会飞翔(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幼鹰往谷底坠下时,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飞翔的本领)而当鹰妈妈老了之后,小鹰不会以自己心理的创伤,拒绝照顾老鹰,或者埋怨老鹰折断自己翅膀掌握翱翔的技能。父母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消失时可以不必追,但父母越来越佝偻的背影同样渴望有人陪。
第二种是在夫妻关系里,彼此都是合作关系,相爱时2个人都是因为相互欣赏对方的某些优点,于是彼此客服千难万险继而心手相牵一路前行。前行过程中,或早或晚总有一个人会摘掉眼罩挣脱对方的手,探索未知的世界,摒弃责任、担当,爱护、信任、保护依旧身处黑暗的伴侣,出轨、诋毁、暴力,没有了感恩、珍惜之心,无情地放手对方,不再有安全感和信任度的2个人,逐渐不再相信、相爱、相牵、相守,成为熟悉的陌生人,也就没有了彼此奔着幸福的初心而渐行渐远。
第三种是同事关系中,学习力、经历以及阅历的不同,对于工作的理解和执行力也就不同。新人常常会有盲人摸象的无所适从,磕碰和走偏难免。作为师傅的引路人,需要允许队友尝试,去感受大象的各个部位,而不能武断地给新人一个自己标准里的大象腿。善于激发新人创新的空间,相互包容、相互欣赏,营造融洽的团队氛围是领导力。作为新人,后浪拍前浪,前浪必死沙滩大可不必踩上一脚成全自己,一浪推着一浪,未必你这个前浪高过后浪。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在感悟中获得。分享已然超越了当下,更多的是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反省自己,感悟关系,珍惜彼此,担当责任,学会感恩,建立信任,承担责任,互帮互助,为共同的承诺一起努力,让生活更有意义。
作者简介:

马雅萍,陕西凤翔县人,公司职员,喜欢运动健身,爱好文字,书法。曾在网络平台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