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己及人——仁道的伦理观
【原文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是本篇的最后一章,可以说是本篇的总结——高度概括了儒家仁道思想的伦理观。什么是伦理呢?所谓伦理,简言之,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天然之理”,包括道德观念和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我们知道,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富家子弟”,不仅家境富裕,本人也很有经商的才能。同时,他才思敏捷,向孔子提出问题,常常是触及仁学核心的问题。这一次,他向孔子请教的问题是:
“假使一个人能够广泛地给天下民众以实惠且能周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个人的道德修养怎么样呢?是否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仁者?”“博施”就是“广泛施舍”的意思;“博施于民”用现代观念来说,就是热心做社会公益事业。自己富有了,就修桥铺路,惠及天下民众。孔子回答他:
“要能真正做到这样,岂止是仁者,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恐怕也会担心自己做不到呢!”
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真正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是一件简单地、想做就能做到的事情。不仅要有这个思想,而且要有这个能力,有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心有余而力不足是达不到的。所以,他说:
在现实中,“那些有仁德的人,其实就是当自己想要站立的时候也会顾及到他人的利益,不会为了自己能够站立也防碍他人的站立;当自己谋求使自己的生活好起来时一定会顾忌他人的生活使他人的生活也能够好起来。”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能干损人利已的事情,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能够替他人着想,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能近取譬”,即凡事都能以自身为例想到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仁之方也”就是实践仁道的方法。
从这一章,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所主张的仁道,在实践中并非就是如墨家所主张的那种绝对的大公无私。那种看见你很饿,我宁愿饿死也要将我仅有的半碗粥送给你喝的所谓仁爱,其实是一种空洞高悬的幻想,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孔子认为,人首先要自立,只有自立了才有帮助他人的条件。但在自己谋求自立的过程中,要顾及周围其他人的利益,你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妨碍别人的发展,甚至于伤害他人的利益,或者破坏资源环境,破坏周围人的生存生活坏境,更不能影响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那样,你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对他人、对社会的侵害上的,就是不仁之举。这就是孔子仁学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观,对于我们当今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同样很有现实意义。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朋友们,再会!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