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咏叹
文/张书成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应该到三个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才能大彻大悟:一是到医院,看看床上的病人,才知道自己健康地活着多么美好,心理上得到满足;二是到监狱门口,知道犯了罪的人,失去自由,是多么痛苦,于是遵纪守法,本份做人;三是到墓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明白归宿,因此平和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窃以为,这话说的极好,于是,医院常去,监狱有朋友当狱警,坐在他家里透过窗子,就经常看到哪些穿囚服的犯人在高墙电网内做操、开会、听训话,心里泛起无以言状的滋味,无形中警钟长鸣,告诫自己廉洁自律,切莫违犯党纪国法……

只是墓地我很少去涉足,一提起来就觉得阴森可怖,浑身不寒而栗。最近,恰逢在卧龙山公墓管理所工作的杨水杰老师介绍说情况不是这样,里边芳草青青,鸟语花香,庄严肃静,风景宜人,是个游览的胜地,又是生命的归宿,让人沉思遐想,大彻大悟……于是我约了朋友陈斌一同前往,一看究竟。

卧龙山公墓位于商州区构峪口收费站东侧的卧龙山上,北依二龙山,南临312国道,四周群山环抱,松柏森森,园内芳草萋萋,鲜花盛开,高大庄严的石牌楼两侧,镌刻着“人活百岁堪作史,石立千年自成碑”的楹联,文化墙上撰写着“孝道教育的基地”“典藏生命的殿堂”“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人性化社会的窗口”四个条幅。而在不远处的大道旁,矗立着一块巨大牌坊,上面工整清晰地镌刻着杨老师起草撰写的祭文,我们驻足而立,轻轻地吟咏起来:
读完了这224字的祭文,我们一边感叹不已,一边顺着洁净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一幅高大的展板上的小诗又映入眼帘,那诗曰:
凤凰涅槃

近千名逝者在这里安眠,他们的安葬形式主要有三种:“立式”“卧式”“壁式”。一座座墓碑整整齐齐,矗立在山坡上。细看这些逝者的生平,有的英年早逝,有的已过古稀之年,还有的尚在花季,可惜都早已作古,令人感叹!正行走间,两位年轻姑娘手捧鲜花,身背小提琴盒,款款走来。她们伫立在一座墓碑前,神情肃穆地鞠躬、献花之后,面容庄严地拉起了《怀念战友》的曲子,舒缓的音符带着淡淡的哀伤在青翠的山林间流动,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幽静神秘的仙境。
那俩姑娘身着白裙,拉完了曲子又款款消失在绿树丛中。我们站在一个叫“王锋”的年轻战士墓前,久久凝视,没有谁说话,墓碑上清晰地记录着年轻烈士简短的一生:

王锋,商州区杨峪河人,生于1994年6月,2013年入伍,2017年为排除哑炮而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清风徐来,鲜花摇曳。我们都没有说话,任清风拂起散乱的头发,是啊!生命易逝,人生苦短,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在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家人的健康的同时,尊重他人的生命,遵守社会公德,尊重逝去的每一个人,让逝者安息,生者无憾,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才是每一个人正确的态度啊!

站在这鸟语花香的山坡上,我忽然记起《圣经》里说的那一句话,“你来自泥土,又必将回归泥土”,觉得这话说得真有哲理,令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试想:不管你做官为民,不管你卖葱卖蒜,也不管你腰缠万贯还是穷困潦倒,你都要在这里栖息灵魂,回归于最本色的泥石草木之间;同时,我又觉得自己以前对墓地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谬误,这里应该是生者可以触摸到逝者的地方,也是生者寄存情感和记忆的所在,应该成为当地生态中的一抹重要风景,作家、诗人、官员、平民甚至年轻恋人都可以到此感受人生和浪漫约会,一定会体味到在别处体验不到的美好和感悟——这里没有级别,没有欺凌,没有人生,只有睡眠,只有安静,更只有平等,哪么多素不相识的人住在一起,既不吵闹,又不冲突,相安无事,共渡日月,遵守着上帝制定的纪律……

边胡思乱想,边踽踽而行,走下山来,回头望去,见青山巍巍,夕阳正红,我对同来的朋友说了一句心里话:“不虚此行”;然后向陪伴我们的公墓管理所朋友真诚的道了一声“你们辛苦了!
张书成,男,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当代陕西》、《教师报》、《农民日报》、《法制周报》、《商洛日报》等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数百篇(首),部分作品被收入《采芝商山》、《丹凤文学》丛书,2019年7月,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了散文集《棣光细语》,另有《岁月》散文集正在筹备出版。


